總策劃|任天陽
總統籌|林海利
策劃|鄧瓊 陳橋生
統籌|朱紹杰
文/羊城晚報記者 梁善茵 危健峰 何文濤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梅州,作為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和聚居地之一,坐擁2萬多座客家民居,土圍樓、圓寨、走馬樓、四角樓……僅一個大埔縣就擁有23個中國傳統村落,超3千座傳統民居建筑。
位于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為藍氏二十世祖藍少垣所建,是廣東最大的方形石樓之一。2019年10月,泰安樓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泰安樓樓廊很有氣勢 羊城晚報記者 何文濤 攝
隨著“百千萬工程”縱深推進,這座石樓人氣更勝于前。住在這里的藍氏后人依舊在熱情地招呼訪客,將這座樓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傳統:衣錦還鄉,筑樓傳家?
推開泰安樓的厚重木門之前,游客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在門樓底下駐足。這有一座鑲嵌在墻上的牌樓,門額上書“泰安樓”三字。“泰安”取意“國泰民安”,“據說,古時族中沒人有功名通常不能建門樓,藍氏先祖藍少垣便想了個方法,將門樓嵌在墻里,可見這位‘創一代’的頭腦有多靈光。”泰安樓景區相關負責人劉鳳珍向游客介紹著這座門樓。
261年前,藍氏先祖在上海、漳州等地做生意發家,衣錦還鄉后決定為族人建立一座永世恒昌的堅固樓房。這是刻進客家人基因里的傳統:在外獲得功名或財富后,定要回到家鄉修建屬于自己的房屋,并代代相傳。
走進屋內,三層方形樓房組成“回”字形,四周向內設前走廊。位于“回”字正中央的是祭祀用的祠堂,堂內橫匾上書“祖功宗德”,陳列著藍氏先祖神主牌。泰安樓建好后,藍氏族人還在樓的兩側各設一座書齋,供后人讀書求學。記者發現,張貼在樓里的“泰安樓理事會章程”中,專門設立了“老人金”“獎學金”等公益金,勉勵藍氏子弟弘揚孝道,勤學苦讀。
“最多的時候這里住著50多戶人,現在還剩下3戶。”一位在屋外淘米做飯的藍氏后人告訴記者,族人大多搬到了鎮上或在外地置業安家。然而不論身在何處,每逢“七月半”中元節、中秋、春節等重大節日,天南海北的藍氏族人都會回到泰安樓,在祠堂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
2023年11月3日,參加完第六屆世界客商大會開幕儀式后,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信德集團董事長何超瓊,曾特意趕到泰安樓尋根。泰安樓是何超瓊母親藍瓊纓的祖屋,她的外祖父藍建儀、曾外祖父藍蔭南在此出生、長大。她當時在樓內右側的水井里打了一桶井水。這口井養育著世代藍氏族人,也提醒著后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獨特:“方形城堡”功能齊全
遠遠看去,泰安樓外立面近似四方形,三層方形樓房環抱主體平房,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風格獨特。
沿樓梯上二樓,木質臺階發出輕微的“吱呀”聲響。細看,階梯銜接處的榫卯結構看似簡單,卻能承載千斤之力,歷經百年仍舊結實牢固。站在高處,一間間并排的低矮房間盡收眼底,房檐下的紅燈籠為這座青灰色的石樓增添一抹亮色。
“泰安樓看似方形,但在里面看,四個角并不尖銳,而是圓弧形的,寓意著天圓地方。”劉鳳珍介紹。客家居民在建造時多遵循這一思想,半圓形的池塘、半圓形的圍屋,還有屋內方形的橫屋、天井。泰安樓的“方圓”還有另一層含義,劉鳳珍說:“聽樓里的老人們說,是他們的先祖藍少垣希望后人為人處世要懂得‘方圓之道’,既可以做到八面玲瓏,又不丟失自己的棱角。”
泰安樓低層用鵝卵石砌筑,三樓卻以青磚砌筑,正中央的房間還開有唯一的方形窗戶,專設“槍眼”,以觀察外界情況。后來,為改善通風和光照條件,藍氏族人才在每層樓都新開了一排方形窗戶,讓游客可透過這些窗戶俯瞰大埔縣城風光。
泰安樓的高防御性還體現在唯一的大門上,門板上鑲有鐵皮,頂部有蓄水池,供滅火之用。“抬頭看,門樓上有一排小孔,萬一發生了火災,頂部蓄水池的水就可以通過小孔流下來滅火;如果有土匪來襲,可以從上面倒開水,這是先人的建筑智慧。”劉鳳珍說。
修復:“百千萬工程”照亮文化地標
然而,再堅固的“城堡”也難免遭受歲月侵蝕。2004年-2005年,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和旅游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繕,完成泰安樓文物本體的修復工程;2022年6月,泰安樓左側一樓外立柱移位,相關文保部門立刻開展文物搶修加固工作,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上,讓泰安樓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把木石書寫的記憶照亮、重現、定格。
“2017年8月,大埔縣文廣體局聘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保護規劃》,由省級專家評審并已公布。未來,我們將圍繞系統性保護規劃,進一步保護泰安樓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大埔縣文廣體局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泰安樓二樓的古樸房間搖身一變成為客家民居建筑歷史文化展廳、大埔客家家風家訓館以及明清消防歷史文化館。同時,泰安樓附屬建筑也以客家民俗文化展覽館的身份出現在游客面前。游客們通過不同類型的客家民居模型,還了解到“原來客家圍屋也分好幾種”。
近年來,大埔縣奮力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快建設泰安樓客家文化旅游產業園。該產業園于2015年1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計劃打造成“一園三城”,即文化旅游產業園、水城、綠城和花城,建設客家風情文化休閑街、客家美食府等數十個景點。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了客家風情文化休閑街風情、大埔文化小吃城、游客服務中心等建設,全面對外開放。
2018年9月,泰安樓作為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梅州分會場的拍攝地,迎來了花環龍、醒獅競相歡舞。來自各地的游客現場體驗筍粄、印粄等客家美食制作,感受客家獨特風味。2023年8月,大埔縣“文藝輕騎兵”惠民演出走進泰安樓,為當地民眾和游客帶來廣東漢劇、漢樂等展演,實現了嶺南曲藝傳播與傳統建筑活化的有機融合。
大埔泰安樓,這位兩百多歲的“客家長老”,接過新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正逐步完成從安居堡壘到文化地標的角色蛻變。
來源:羊城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