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風云變幻中,王健林的前瞻性決策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商業案例。2017年,這位商業巨擘以敏銳的市場嗅覺,果斷出售旗下77家萬達酒店和13個文旅項目,累計套現600多億元,為萬達集團成功轉型輕資產運營模式奠定了基礎。這一系列資產處置的時機把握之精準,在隨后幾年房地產市場的劇烈調整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觀察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演變軌跡,王健林當年的戰略撤退顯得尤為明智。接手其資產的富力集團和融創中國,如今都深陷債務困境。2022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勢:鄭州、天津等二三線城市率先進入調整期,隨后連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未能幸免。中指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70城二手房均價較歷史高點已下跌32.6%,這一數字折射出行業整體下行的嚴峻現實。
面對市場持續低迷,各級密集出臺救市政策。從降低首付比例到放松限購措施,從下調房貸利率到提供購房補貼,政策工具箱被不斷打開。這些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壓力,但也讓普通購房者對未來走勢更加困惑。在這樣復雜的市場環境下,預判五年后的房價是“黃金價”還是“白菜價”?對此,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綜合分析。
01 “黃金價”與“白菜價”的市場觀點呈現明顯分化
對于未來房價將呈現"黃金價"還是"白菜價"的爭論,市場觀點呈現明顯分化。支持房價上漲的一方認為,隨著各地持續出臺的利好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放寬限購措施等,房地產市場將迎來報復性反彈,房價將重回上升通道。而看空的一方則堅持認為,當前的政策調控只能起到短期穩定市場的作用,無法改變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的長期趨勢。
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多年前就對此有過明確判斷。他指出,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房地產市場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就會進入飽和期。這個階段表現為市場供給和居民購買力都達到頂峰,房價持續上漲的動力將逐漸減弱。中國房地產市場自1998年房改以來,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繁榮期,按照這個規律,市場調整在所難免。
從當前市場表現來看,支持"白菜價"觀點的證據更為充分。一方面,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65%,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新增住房需求減弱。另一方面,人口結構變化顯著,生育率持續走低,老齡化程度加深,這些都直接影響房地產市場的長期需求。此外,經過多年積累,居民部門杠桿率已處于較高水平,進一步加杠桿購房的空間有限。
具體來看,未來五年房價更可能呈現以下特征:一線城市核心區域房價可能保持相對穩定,但上漲空間有限;二三線城市房價將出現明顯分化,部分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可能企穩,而產業基礎薄弱、人口流出的城市將面臨較大調整壓力;四五線城市及縣城房價很可能出現實質性下跌,逐步回歸當地居民實際購買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白菜價"并非指房價會暴跌,而是指房價收入比將逐步回歸合理區間。根據國際經驗,合理的房價收入比通常在3-6倍之間,而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這一比例仍明顯偏高。未來五年,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房價調整,這一差距有望縮小。
從政策層面看,"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改變,這意味著各地不會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來推高房價。相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加速推進將對商品房市場形成一定替代效應。房地產稅試點擴大的預期也將對投資性需求產生抑制作用。
開發商方面,高杠桿、高周轉模式難以為繼,行業將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部分房企可能會通過降價促銷來加快資金回籠,這將在短期內對房價形成下行壓力。同時,二手房掛牌量持續增加,供需關系的變化也將促使價格調整。
02 五年后的房價成為“白菜價”的原因
當前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深刻變革,5年后房價必將迎來"白菜價"時代,而非所謂的"黃金價"。這一判斷絕非危言聳聽,而是基于以下3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住房供給嚴重過剩已成定局
我國住房市場已經進入明顯的供過于求階段。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全國空置住房數量已突破1.1億套,總面積約96億平方米。這一數字意味著即使不再新建住房,現有存量也足以滿足相當長時間的居住需求。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已達到96%,其中41.5%的家庭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這種高擁有率與高空置率并存的現象,反映出住房市場已經從短缺時代進入過剩時代。
住房供給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開發商大量建房,地方依賴土地財政,形成了住房供給的快速擴張。而隨著城鎮化進程放緩,新增城鎮人口減少,住房需求增速明顯下降。這種供需關系的逆轉,必然導致房價下行壓力加大。
二,人口結構變化正在重塑房地產格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新生兒數量較上年減少156萬。與此同時,適婚年齡人口(25-35歲)將在未來5年減少約2800萬。這意味著傳統剛需購房群體正在快速萎縮。更關鍵的是,隨著"421"家庭結構(4位老人、2位父母、1個孩子)成為主流,房產繼承將大幅降低年輕人的購房需求。某知名房產研究院預測,到2029年,通過繼承獲得的住房將占首次置業總量的35%以上。這種代際轉移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結構。
三,老百姓收入支撐不了高房價
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對高房價的支撐力正在減弱。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實體經濟面臨轉型壓力,企業裁員降薪現象增多,居民收入增長預期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一線城市動輒40倍以上的房價收入比顯然難以持續。以深圳為例,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普通住房,這種畸高的房價顯然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
疫情三年對居民消費觀念和購房行為產生了深遠影響。人們更加注重儲蓄和財務安全,購房決策更加理性。過去那種"買到就是賺到"的投機心理正在消退,更多人開始根據實際居住需求和支付能力來決定是否購房。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將進一步削弱對高房價的支撐。
總的來說,五年后中國房地產市場更可能呈現"軟著陸"態勢。整體房價水平將趨于平穩,部分區域可能出現適度回調,使房價逐步與當地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這種調整有利于房地產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也有助于緩解年輕群體的住房壓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滅后,房價經歷了長達20年的調整期。雖然中國國情不同,但住房市場從供不應求到供過于求的轉變規律是相似的。當前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65%,未來城鎮化速度將明顯放緩,新增住房需求將主要來自改善型需求,而非剛需。
政策層面也在發生變化。"房住不炒"的定位已經明確,房地產稅試點正在推進,這些都將抑制投機需求。同時,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大,將分流部分商品住房需求。這些政策變化都將對房價形成下行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房價下跌不會是一刀切的。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品質的住房表現將出現分化。核心城市優質地段的高品質住房可能仍能保持相對穩定,而遠郊、配套不足的住房價格下跌壓力更大。但總體而言,房價回歸合理水平是大勢所趨。
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現在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購房決策。如果是自住需求,可以考慮等待更好的入市時機;如果是投資需求,則需要更加謹慎,充分評估風險。未來房地產市場將進入買方市場,購房者有更多選擇和議價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