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問起中國最理想的地圖是什么樣的時候,國人大多會提及秋海棠葉,對于現今的雄雞圖不甚滿意。
秋海棠葉的由來是基于清朝鼎盛時期的國土描繪而成的,追求的無非就是一個大。
不過現在看來,與其追求清朝這個大,倒不如抓住元朝時期的鼎盛來確定中國固有的領土范圍。
有人質疑元朝畢竟離當下太遠了,但歷史無分久遠,只要是中國的歷史,那就是我們自己的。
元清兩朝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從民族上分,國人沒有排斥,愿意接受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雖然漢人居多,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個口號放之四海皆準,中國的領土理應主張應以元朝為基礎,而不是更小的清朝。
元朝疆域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這里要區分一個概念,蒙古帝國與元朝的關系。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權被稱為大蒙古國,嬰兒時期的蒙古帝國隨著成吉思汗以及后續汗王的征討,蒙古帝國的版圖越來越大。
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直接管轄或間接管轄的區域達到了3300萬平方公里,這里邊既包括了入主中原的元朝,也包括了分布在中亞、西亞乃至東歐的四大汗國。
因而元朝和四大汗國共同構成了蒙古帝國。當蒙古帝國名存實亡時,四大汗國雖然還認元朝為宗主,但彼此之間早已離心離德,保留的也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共主而已。
元朝作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占據了整個帝國的核心,其面積高達1400萬平方公里。
不僅面積大,橫跨的區域也十分廣泛。在元朝統治期間,許多封建王朝不曾涉及到的領土也被正式納入統治范圍之內。
外東北、西伯利亞、帕米爾,乃至臺灣等地都執行行省制度,羈縻統治的方式逐漸弱化,正式將這些地區納入到了中國的固有領土范圍內。
澎湖巡檢司的設立,使得臺灣以及南海成為中國歷史之土,同樣澎湖巡檢司的設立也為九段線的提出打下了堅實的法理依據。
元朝與清朝的相通之處
兩者都可以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且是面積數一數二的強大帝國。
王朝初期,歷任統治者對于領土的渴望達到了頂點,從而保證了各自王朝內的疆域,這些疆域為中國日后的領土范圍提供了歷史依據和法律依據。
另外,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在王朝內部的統治當中仍以漢學為主。
雖有四等人制度和滿漢分治制度,可依然不可否認漢學對兩個少數民族的同化與融合。在國人的主觀觀念上,元朝同清朝一樣,都被視作中原封建王朝的正統。
歷史朝代排序表中也將兩個少數民族政權視為一個重要成員,朱元璋都承認元朝的正統性。,不用說后世之人了。
既然主觀上不排斥,那也就意味著在客觀上元朝的疆域同樣能夠被國人所接受。
清朝疆域曾經輝煌一時
在清朝初期,幾代君王的共同努力之下,整個國家的領土范圍也達到了巔峰,秋海棠葉的由來并非無稽而談,而是有切實依據的。
巔峰時期的清朝管轄著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即執行行省制度,也有將軍轄地,甚至也存在自治省、自治區的概念。
開疆拓土不容易,守土護國同樣不易。清朝勝在開疆拓土卻輸在了守土護國上:外蒙古、唐努烏梁海、西北、外東北龍興之地,都被清朝后期的統治者丟失,以至于秋海棠葉演變成了雄雞。
國土的淪喪更是導致了國家意志的軟弱,這對中華來說是一個是一筆巨大的損失,以至于現如今的國人只能望著秋海棠葉無助的感慨。
以元朝疆域為標準有無法理依據?
當下,國家領土講究先占原則與歷史繼承原則,這兩大原則無論從哪一方面講,中國都占據極大的優勢,特別是在時間更為久遠的元朝。
在先占原則下,元朝開創的新領土超出了后人的想象,遠東西伯利亞、中伯利亞乃至東歐都有蒙古人的足跡。
這些按照先占原則都屬于元朝的疆域,而元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成員,歷史繼承性毫無問題。
現如今的中國與周邊存在著領土糾紛,以元朝疆域為標準,更能闡述中國在領土糾紛當中的優勢與法理,這對中國來講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以元朝疆域為標準,毫無疑問會增加與周邊國家的矛盾。畢竟,按照元朝地圖來看,周邊國家得消失十幾個,這顯然是一個主權國家所不能接受的。
如何利用好中國歷史,特別是元朝的疆域圖,對于國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智慧挑戰。
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基礎,哪怕沒有元朝疆域圖,只要實力強大那也就無所謂有圖無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