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古代帝王的藝術珍藏,古玩字畫固然屢見不鮮,卻有一種器物,巧妙融合了歐洲機械精妙與中國古典雅韻,尤得乾隆皇帝之青睞。
在山東聊城,這座被譽為“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地方,一項技藝憑借《詠自鳴鐘》中的佳句——“天工誠巧奪,時次以音傳。針指弗差,輪推互轉旋。”真切地圓滿了乾隆帝心中的“鐘”之夢。
它,隱匿于聊城東昌府一隅小村落中,以其絕倫之藝——東昌府銅鑄雕刻,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近日,B站著名手工UP主考拉做個東西,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探索之心,走進了這座江北水城,與東昌府銅鑄雕刻的傳承人馬先明共同開啟了一段非遺巡游之旅。
走進馬先明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仿照故宮圖片精心制作的銅鑄雕刻轉鐘擺件。這座擺件不僅外觀與故宮原品如出一轍,更在細節上展現了東昌 府銅鑄雕刻的獨特魅力。轉鐘的每一個部件都經過精心雕琢,銅質細膩,色澤溫潤,仿佛在訴說著一段跨越時空的故事。
馬先明介紹,這座轉鐘擺件是他和兄長潛心研究、精心打造的成果。從平面圖制作到開模生產出來總共用了一年10個月,不僅復刻了外觀,更在內部機械結構上進行了創新,變得可以升降,使得這座擺件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具備實用價值。
這座擺件的成功制作,不僅展示了東昌府銅鑄雕刻技藝的高超水平,更體現了傳承人馬先明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傳承創新的精神。
據悉,東昌府銅鑄雕刻技藝歷史悠久,已傳承十八代之久。而馬先明和其兄長便是第十七代傳人,經過潛心探索,累積經驗和市場調研,從最初的簡單鑄造,到如今的復雜雕刻與機械融合,鎏金、鍍金、琺瑯等手工藝 結合,這門技藝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如今,東昌府銅鑄雕刻的種類樣式已經非常豐富,既有傳統的佛像、香爐等宗教用品,也有鐘表、擺件等現代裝飾品。在傳承中華經典的基礎上,開發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展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這次非遺巡游中,B站手工UP主考拉做個東西與馬先明老師不期而遇。考拉以其在手工制作領域的深厚造詣和廣泛影響力,對東昌府銅鑄雕刻技藝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在馬先明老師的邀請下,考拉走進了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工作室,親身體驗了銅鑄雕刻的制作過程。
在馬先明老師的悉心指引下,UP主考拉深入探索了琺瑯與機械工藝完美交融的奧秘所在。他不僅得以近距離觀摩鐘表機芯內部那繁復而精密的機械構造,更親身參與到打磨工序之中,親手體驗了這一精細工藝的魅力。
在東昌府銅鑄雕刻的世界里,傳統與現代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馬先明老師和他的團隊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現代科技和審美元素,使得東昌府銅鑄雕刻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也展現出了時尚和前衛的一面。
在馬先明老師的工坊中,UP主考拉深入探索了琺瑯與機械工藝完美交融的奧秘所在。他不僅得以近距離觀摩鐘表機芯內部那繁復而精密的機械構造,更親身參與到打磨工序之中,親手體驗了這一精細工藝的魅力。
馬先明感慨道,幾十年很短,短到現在我還覺得對制作鐘表一知半解。在他看來,非遺傳承讓自己特別充實,以前做東西只是做自己喜歡的,現在傳承則是怎么做讓大家都喜歡。
字里行間透露出他對銅鑄雕刻以及鐘表藝術無盡的熱愛與追求,所學尚淺的謙遜認知,也彰顯出他對工藝精湛與不斷探索精神的執著堅守。
往事成云煙,舊貌換新顏。雖然曾經屬于傳統手藝人的輝煌年代已經落幕,但傳承精神的余暉依舊在人們心中閃爍著。在東昌府銅鑄雕刻的世界里,我們看到了匠心不滅、傳承不息的力量和希望。讓我們共同期待更多的非遺技藝在未來的發展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