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華是我國著名紅色攝影家,拍攝了諸如《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白洋淀上雁翎隊》《埋地雷》等大量精彩的戰地攝影作品。
下面這張看似稀松平常的照片,也是石少華所攝。初看時,您很可能跟大多數人一樣,認為作者僅僅是想表現抗戰期間當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在當時,由于日軍封鎖,攝影材料稀缺,大部分只能靠繳獲,有的攝影師一年只能拍兩三個膠卷,石少華為什么用寶貴的膠卷拍攝這些平淡無奇的內容呢?
抗日戰爭時期,村民在敵人不來時坐在炕上紡線。石少華 攝
如果未經提點,即使再細心的讀者也難以發現,原來玄機就在照片左側的年畫背后:挪開年畫,后面就是地道出入口。
年畫的后面就是地道出入口。石少華 攝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大舉南侵,華北平原無險可守,群眾就挖地洞來保存自己,抗御外侮。河北冀中人民根據當地的土層構造特點,巧妙地建成了洞與洞相接、家與家相通、村與村相連,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這些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內高約1米到1.5米,寬約0.8米到1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內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為發揮地道優勢還配以高房工事和地堡,將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
冀中八路軍開展地道戰打擊日寇。石少華 攝
民兵們依托地道打擊敵人,就像魚兒在水底遨游,自由靈活,得心應手。他們一會兒躍上房頂、一會兒趴在地面、一會兒又從地道射擊孔瞄準敵人。無論敵人走到哪里,頭頂、胸前、背后、腳下,隨時都會有子彈射來,令敵人膽戰心驚。
盡管當時我軍武器裝備差,但是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團結一心,采取游擊戰術為主的靈活主動戰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運用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20余種游擊戰術,在廣闊的地域上開辟了抗日敵后戰場。
民兵正在地道里從一個射擊口轉移到另一個射擊口去消滅敵人。石少華 攝
1944年,美軍觀察組前往延安,了解中國敵后戰況。由于對冀中平原的地道戰很感興趣,專門派了觀察組成員艾斯·杜倫到冀中根據地。時任晉察冀畫報社副主任的攝影記者石少華因多次參加地道戰戰斗,對冀中比較熟悉,因此參加了陪同觀察組的工作。
為了不讓敵人得知美軍觀察組來到冀中的消息,杜倫和陪同人員都化了裝。可時間一長,還是讓敵人探到了風聲。
那是他們來到冀中的第22天。負責警衛的部隊因緊急戰斗任務被臨時抽調,只留下一個班的保衛力量。敵人當夜得到情報,騎兵長途襲擾,企圖一舉俘獲觀察組成員。
這是杜倫在地道中。石少華 攝
聽到槍聲,杜倫等人隨即鉆入地道躲避,焦急地傾聽著地道外敵人的動靜。一同鉆入地道的石少華用相機記錄下了這一驚險時刻。
脫險后,杜倫不禁夸贊:“冀中的地道是萬能的,冀中的老百姓頂好的,中國一定勝利。”
主筆:劉金海
編輯:章磊、張鋮、方欣
視覺:胡秋思
圖片:中國照片檔案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