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一座城,愛上一種詩意生活。
作者 | 湯建萍 李夢玉
題圖 |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人們都說,景德鎮是一座“沒來很想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首個“非遺版”春節假期,景德鎮接待游客431.05萬人次、同比增長9.6%,旅游總收入35億元、同比增長16.9%,人均旅游消費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
作為全世界唯一以陶瓷產業支撐千年的城市,景德鎮為何令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向往?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條賽道上,“景德鎮范式”有哪些可資借鑒的經驗?
陶然集夜市熱鬧非凡。
文旅空間的創意轉化:從景點觀光到全域沉浸
清晨的陶溪川文創街區,薄霧輕籠著紅磚廠房改造的藝術空間。一群背著畫板的年輕人從容走過,他們的目的地是散落在街區的數百個獨立工作室。
12年前,當陶溪川的國營宇宙瓷廠正式停產時,很多景德鎮人想不到這片占地143畝的工業廢墟會變成什么,也不知道時代之風將把千年不熄的窯火吹向何方。
瓷文化是景德鎮的根和魂,深耕陶瓷以及與陶瓷文化相關的產業鏈,把人引進來,讓產品“走出去”,是陶溪川自始至終的選擇。如今,陶溪川已成為包含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陶溪川美術館、邑空間雙創平臺、直播基地等業態的文旅綜合體,也是江西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榮獲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等稱號。
“我們保留了22棟老廠房、11座窯爐和所有生產動線,”景德鎮陶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剛好指著銹跡斑斑的隧道窯告訴記者,“這些工業遺存不是標本,而是新文化生態的培養基。”
在總長1.3公里的陶溪川文創街區主干道上,游客能同時看到明代葫蘆窯復燒、現代陶藝展、青年創意集市三個時空維度的陶瓷文化場景。
從工業老廠蛻變為文旅消費區的陶溪川,白天是文化創作空間,夜晚化身文藝夜市。2024年,陶溪川文創街區入駐商家3018家,直播基地累計實現GMV50.73億元,接待游客1164余萬人次。
如果說陶溪川是工業遺產轉型的成功案例,那陶陽里就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創新的范本。
一座景德鎮,半部陶瓷史。“我們以宋元明清千年制瓷史為時間軸,以石、土、柴、窯、廠為空間軸,真實還原老街碼頭、書院會館、行幫民俗等歷史場景……游客來到這里,能夠沉浸式閱讀這部‘活著的陶瓷歷史文化教科書’。”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副總經理程海生說。
這種“微改造、精提升”的創意轉化,正在景德鎮全市推廣。依托遍布全城的160余處老窯址、108條老街區、250條老里弄,景德鎮打破傳統景區邊界,將整座城市打造為“開放式陶瓷博物館”。
2023年,景德鎮啟動“千館之城”建設,首批就發布了330家場館。“千館之城不是簡單的數量概念,而是全域旅游的‘陶瓷+’場景矩陣,”景德鎮市文廣新旅局局長盛璟晶解釋,“每個場館都是文化生產單元,陶藝家在這里創作,游客參與體驗,藏品則在流動中增值。”
在中國陶瓷博物館,從五代青瓷到琺瑯彩瓷,匠心在釉色流淌間傳承延續;在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傳統窯爐化身藝術劇場,游客可親手觸摸陶土,看非遺匠人指尖飛舞,讓青花在眼前綻放新生……
龍珠閣。
情緒價值的精準觸達:從“上鎮趕集”到“詩意棲居”
在景德鎮,每周有創意集市,每季有手藝集市,每半年有全球陶藝家的春秋大集,一年四季都是集市的嘉年華,“上鎮趕集”成為瓷都最吸引年輕人的新潮生活方式。
“大家來看看,最新原創的陶瓷作品,支持定制哦。”“老板,你家是注漿還是拉坯,柴燒還是氣窯?”
走進陶溪川邑空間,瓷杯、瓷飾、瓷擺件琳瑯滿目,隨時可以零距離觸摸各色作品,遇上的人都能專業地聊上幾句行話,獨屬于景德鎮藝術文化的煙火氣慢慢蒸騰出來。天南海北的人云集于此,在販賣商品的同時,也在販賣生活的樂趣和浪漫。
在一個咖啡杯攤位上,記者遇見了來自南昌的青年創客符祖龍。2009年高考后,符祖龍第一次來景德鎮游玩,便對這里的“慢生活”很向往。“大二那年,我對釉料產生興趣,開始從自動化專業視角學習陶瓷制作。畢業后兜兜轉轉,最后來到景德鎮創業,主攻顏色釉咖啡杯。陶溪川是我的夢想孵化地,我的作品多次在影視劇里露面呢。”符祖龍說,他已定居景德鎮,現在算是一名“景駐”。
在古舊窯磚層層鋪就的里弄間踱步,追夢途中還能“療愈自我”,告別“精神內耗”。除了友好的創業環境和低廉的創業成本,這是景德鎮能夠賦予創業者的額外價值。
漫步在三寶村,青山環抱中,高低錯落的房屋臨溪而建,圍墻上鑲嵌的瓷器、充滿靈氣的壁畫令人賞心悅目,身著漢服、新中式服裝的游客絡繹不絕。
“2002年來景德鎮讀研時,我就喜歡上了這個村子,當時還未開發。后來政府投資修路,打造瓷源境、三寶蓬等文旅項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陶藝家在此設立工作室。我平時在大學授課,業余在工作室創作,生活和夢想融為一體。”現代青花藝術家干道甫笑著說,他的工作室坐落在三寶村主干道一側。
如今,三寶村變身為陶源谷·三寶旅游度假區,這里既藏著千年瓷都不老傳奇的秘密,也保留了山野田園農家的人間煙火,還有五湖四海文藝青年云集朝圣的光環,真正詮釋了什么叫“詩意地棲息”。
美麗的陶源谷。
政府與市場的協同驅動:從文化傳承到產業創新
有人說,景德鎮對情緒價值的捕捉可謂天賦異稟,從“無語佛”火爆出圈,到“進貨式旅游”“來景德鎮玩泥巴”等話題刷爆各大網絡平臺,再到躋身240小時過境免簽“朋友圈”,瓷都迎來一波又一波游客潮。
細細分析,卻絕非這么簡單。若說作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景德鎮是座大磁場,那陶瓷文化才是其磁核。全力搭建創意創業“引力場”,以一曲文化的交響,激起產業共鳴,正是景德鎮文旅深度融合的制勝秘訣。
山高人為峰。景德鎮每一次跨越的足音、每一份創新的答卷,都離不開人才這個核心資源。這里常年實施“國際候鳥計劃”,設立“景漂人才之家”,聚集了來自50多個國家的6萬多名“景漂”,以及3400多名非遺傳承人、200多名國家和省級大師、近9萬名在校大學生,帶動上下游就業14萬人次,過去十年人口都是凈流入。
“陶溪川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青年創客練攤之初,就能拿到政府提供的一次性創業補貼5000元。入駐邑空間后,我們的每一項原創設計都有版權認證,每一朵創意之花都能得到最精心的呵護。”來自陜西的青年創客吳昊說。
人才創新“一池春水”充分激蕩,鏈接文化與消費的文化創意更是層出不窮。首屆全國“青花獎”陶瓷首飾創意設計大賽及其作品展熱鬧非凡,景德鎮制“春碗”登上央視春晚……“我們乘勢推出13款衍生品,4萬套搶購一空,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億元。”盛璟晶說。
景德鎮市智慧旅游數據中心。
熱情好客的景德鎮從不辜負乘興而來的海內外游客,精心打造以陶陽里、陶溪川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游”,以陶博城、名坊園為代表的“購物游”,以皇窯、直升機科技館為代表的“研學游”,以及演藝游、沉浸夜游等“五陶線路”,它們如同五條精心編織的文旅彩帶,串聯起陶瓷文化的方方面面。
輕觸手機屏幕,點開“暢游景德鎮”小程序,可輕松獲取各景區開放時間、展品特色等詳盡信息。“小程序的個性化推薦和導流服務不僅提升了平臺游客的旅游體驗,也為旅游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客源和收益。”景德鎮暢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子豪告訴記者,平臺合作的酒店平均入住率提高了13.6%,景區門票銷售數量增長了21.7%,餐飲企業的營業額增長了23.1%。
比數據更有價值的,是景德鎮所展示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新范式。當“千年瓷都”蛻變為既能觸摸歷史又能安放當代人精神需求的“文化容器”,它便擁有了讓人奔赴的永恒魅力。
福利來襲
悅讀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