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之渙,你會第一時間想到什么?
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登鸛雀樓》)里的宏大詩意,“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其一》)中終年不散的風沙,還是巍峨雄渾的盛唐氣象?
該圖系AI生成
作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邊塞詩是王之渙最大的成就,卻遠遠不是王之渙人生的全部。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王之渙的一生,那大概會是:
辭官了,開心,隨便寫首詩慶祝一下吧——咦,這詩怎么火了?
杜甫畫像。底圖來源/《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
別人寫詩冥思苦想,而王之渙大筆一揮就是“爆款”。
明明只有六篇詩作傳世,卻篇篇都是千古絕唱,堪稱唐詩“壓卷之作”。
影視劇中的白居易形象。來源/影視劇《妖貓傳》
明明滿腹經綸,卻只在地方做個小官。別人削尖腦袋想升遷,他卻辭官歸隱,遠離官場“擺爛”十五年。
這么一看,王之渙的人生可比邊塞詩豐富多了。可惜的是,無論是生平記載還是存世詩歌,有關王之渙的文字都太少。但僅憑這寥寥數語,我們仍然能拼湊出一個性格鮮明、隻立千古的王之渙。
整頓職場后,我回家擺爛
王之渙其人,性格極其穩定,以至于活了五十多年始終保持一個特點:狂狷不羈。
開元十四年(726),王之渙38歲,正是奮斗的年紀。盡管他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主簿,但沒關系,作為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他與許多達官顯貴都有交情。只要想進步,機會總是有的。
然而王之渙用行動證明,38歲不僅是奮斗的年紀,更是轉型的大好年華。于是,在親朋好友期待的目光中,他拍案而起,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辭官。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辭行。王之渙的志向太大,而衡水主簿的官職太小,讓他滿腔的抱負與才華無從安放。恰逢有人誣陷他,就像是往火藥庫里扔了一點火星,點燃了積郁多年的憤懣。王之渙當機立斷,把辭職信往領導桌上一摔,收拾收拾回家躺平了。
對,不奮斗了,回家睡覺。這一“躺”就是整整十五年,沒有任何官職,沒有公務纏身,王之渙徹底淡出宦途,成了一個閑人。
對于他的選擇,親朋好友都不能理解,多次勸他出仕,不要白白浪費自己的才華。到后來,朋友們恨不得拎著他的耳朵大呼:“你這個年紀是怎么睡得著覺的!”
但王之渙的態度很堅決:拒絕返聘,美美擺爛。
“拂衣去官”,這是王之渙人生中最狂的決定,也是他激昂情緒的一個爆發點。他看不上主簿這樣小的官職,也看不上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卻又無力改變,只能一走了之,眼不見心不煩。
按照王之渙的性格,他或許曾寫詩記錄這段歷程,但這些詩文大多散佚,今人無從得見。靳能曾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銘》(下文簡稱《王之渙墓志》),文中這樣描述王之渙辭官后的生活:
優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淡珪爵,酷嗜閑放。
靳能是開元年間人,于開元二十九年(741)登科,此后第二年王之渙才去世。并且根據墓志銘序文中的記述,靳能此時任河南府永寧縣尉,而王之渙的堂弟王之咸時任永寧主簿,兩人是同僚好友,靳能所作的這篇墓志銘應當得到了王之咸的授意。
從墓志銘序文中可以看出,王之渙對自己的隱居生活很滿意。離開官場后,他有了足夠的時間游歷山河,享受優哉游哉的生活。時光的沉淀并沒有磨去他的棱角,而是將他變得更加恣意隨性,將不拘一格的真性情全部釋放出來。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中,王之渙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其中就包括家喻戶曉的《登鸛雀樓》:
明明只是最樸素的詞句,聚在一起卻能構成宏大的意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這也正是王之渙詩歌的魅力。胸懷寬廣時,所見都是遼闊浩大之景,心中裝著的也都是凌云之志。有這份心境作為依托,王之渙才能寫出“欲窮千里目”這樣豪壯的詩句。
《登鸛雀樓》甫一出世就轟動四方,被詩人和樂師競相追捧,后人更是將其譽為唐詩五絕“壓卷之作”,鸛雀樓也因此聲名鵲起。據說自從此詩一出,許久都沒有人敢在鸛雀樓墻上題詩,以免被拿來和王之渙對比,淪為詩壇的笑柄。
此后幾年中,王之渙的足跡繼續延伸,到了薊門一帶。在邊塞的見聞給了他靈感,不久后他大筆一揮,如同狂氣潑墨般,一組《涼州詞》就躍然紙上。其中一首直到今天仍然家喻戶曉: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關于這首詩,《唐才子傳》中還記載了一則逸聞。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等友人交情匪淺,幾人都是廣有才名的詩人,聚在一起時常常互相較勁。一次出游時,偶遇一眾伶人唱曲,唱的正是幾人的詩作。
王昌齡眼前一亮,提議道:我們在旁邊數,誰的詩被唱得最多,誰就是今天的贏家。
唐人草書心經。來源/故宮博物院
結果很快出爐,王昌齡兩首,高適一首,王之渙三首,其中就包括這首《涼州詞》。三人大笑著離去,“酣醉終日”。《唐才子傳》對此感嘆道:“其狂放如此云。”《全唐詩話》《堯山堂外紀》等書中也記錄了類似的故事,雖然就史料的可靠性而言,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量,但就其傳播之廣可以看出,王之渙的“狂放”是公認的事實。
可縱觀王之渙的一生,就會不禁生出感嘆:人家天縱奇才,狂一點怎么了?
基因太強大,從小狂到大
早在年少時,王之渙的狂脾氣就已初見端倪。
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他“少有俠氣,所從游皆五陵少年”,時而“擊劍悲歌,從禽縱酒”,過著俠游四方的日子,直到后來才改變志向潛心讀書。苦學十余年后,王之渙已經廣有才名,與當時的王公名家相交,所作詩篇也被各地樂師傳唱。
唐寅人物圖頁。來源/故宮博物院
《王之渙墓志》中也說,王之渙“幼而聰明,秀發穎悟”“不盈弱冠,已窮經籍之奧”,十幾歲就已經滿腹經綸,展現出過人的聰慧。詩書培養了他卓爾不群的氣質,家族曾經的輝煌更讓他有了狂的底氣。正如墓志銘中所說,此時的王之渙,正是“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的時候。
對于王之渙的青少年時期,史料著墨不多,但可以確定的是,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氏,是名副其實的世家子弟。早在魏晉時期,太原王氏就已經是權傾朝野的望族,然而到了王之渙這一代時,早已不復往日的顯赫。這個曾走出過一位太尉、兩位司徒、三位司空和三位皇后的家族,終于在隋唐鼎革之際逐漸走向沒落。
沐浴著簪纓世家的余暉長大,受到太原王氏“詩禮傳家之風”的影響,王之渙的血液里生來就流淌著魏晉名士的桀驁。對于入朝為官,王之渙并沒有表現出熱衷。少年時的他常獨坐河畔,看濁浪翻涌,胸中慢慢氤氳生長的不是仕途野心,而是孤云野鶴的超然心態。
此時,玉門關外的風沙尚未在他眼角篆刻溝壑,黃河遠上的白云還未曾浸透他半舊的青衫,但輕狂的少年氣已經被他鎖在字里行間,只需要一個契機,就能載著他的靈魂遠走高飛。
同時,現實的困窘也成了他入仕道路上的一道坎。根據《王之渙墓志》記載,王之渙的五世祖王隆之曾為后魏刺史,但歷數其后的曾祖、祖父和父親,都只能做一個小小的縣令。失去了顯赫家族作為蔭蔽,擺在王之渙面前的只有一條路:科考入仕。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王之渙的名字并沒有出現在科考榜文上,而是“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在地方謀了一個小官。由于相關記載太少,我們無法確定王之渙入仕具體是哪一年,只知道在此不久后的開元十年(722),王之渙與衡水縣令之女李氏成親,成了頂頭上司的女婿。
哪怕從這一年算起,到開元十四年王之渙辭官,也過去了四年的時間。對于才高氣盛的王之渙來說,在碌碌無為中消磨生命顯然是難以容忍的事情。與其內耗自己,不如外耗發泄。所以他才毅然辭官,告別了漫長的社畜生活。
少年不改,盛世風流
看上去是在家“擺爛”,但王之渙并沒有閑著。他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兩件事情中:出游與交友。
由于史料記載太少,我們無法還原這一時期王之渙的活動路線,只能從墓志與其他詩人的詩作中窺見一二。例如高適曾作詩歌《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詩中提到自己與友人久別的遺憾:
迢遞千里游,羈離十年別。
結合高適傳記可以推知,此詩大概寫于開元十八年(730)至開元二十一年(733)之間。詩題中提及“不遇”,可以推測在這段時間前后,王之渙或許曾在薊門一帶活動,但兩人未曾相見,以至于高適發出“賢交不可見”的慨嘆。
影視劇中高適形象。來源/《長安三萬里》
隨著游歷范圍逐漸擴大,豐富的見聞激發了王之渙的詩興,也為他提供了大量寫作素材。在這段時間中,他“或歌從軍,吟出塞”,進入邊塞詩創作的高峰期。《王之渙墓志》對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頌發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王之渙所作的詩歌既合乎韻律,又暗合了初盛唐流行的“聲詩”傳統,極其適合配樂演唱。也正因此,王之渙的新作一出,常常引得樂師歌伎爭先恐后地傳唱,短短十幾天時間就能風靡大江南北。有這樣龐大的流量加持,王之渙能成為“寫一首火一首”的“爆款制造機”也就不足為怪了。
唐寅山水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即使如此,靳能仍然為王之渙感到可惜,認為他的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因此后人難以全面地認識到他的才華。果不其然,王之渙流傳至今的作品僅剩六首,實在令人痛惜。
在游歷過程中,王之渙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居家的十五年中,王之渙的活動軌跡主要在長安和洛陽,結識了高適、王昌齡、郭密之、王縉(宰相、書法家,王維之弟)、崔國輔、鄭臚等一眾友人,無一不是當時小有名氣的文士。《王之渙墓志》中極言其“義聞于友”,可見即使年逾四十,王之渙身上仍然保留著少年時期的俠氣。
天寶元年(742),在親朋好友的反復勸說之下,王之渙終于再度踏入官場,補文安郡文安縣令一職。盡管已經遠離官場多年,但歲月并沒有消磨他的理政之才。他在任期間“以清白著,理人以公平稱”,為官清正,知人善用,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
唐人宮苑圖軸。來源/故宮博物院
好景不長,同年二月二十四日,王之渙于官舍病逝。這顆璀璨的明星熊熊燃燒過五十五個春秋,而后一把抓住盛世的尾巴,搶先從夜空中墜落。十三年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山河破碎的悲愴席卷了整個詩壇。然而這一切都與王之渙無關,他一生所見都是盛唐之景,因此心無旁騖地書寫盛世,一筆一劃勾勒出整個盛唐氣象。
唯有盛世才能養出王之渙這樣的詩人,也唯有像王之渙這樣的詩人才最適合書寫盛世。時至今日,他的詩歌仍在陪伴孩子們長大,無聲地描繪著那個燦爛輝煌的時代。
參考書籍:
[唐]高適著.《高適詩集編年箋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王溥.《唐會要》[M]. 北京:中華書局,1960.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計有功撰.《唐詩記事》[M]. 北京:中華書局,2007.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等整理.《唐才子傳校箋》[M]. 北京:中華書局,1995.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M]. 北京:中華書局,2005.
羅聯添著.《唐代詩文六家年譜》[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國家人文歷史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