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海市科研人員在沿海紅樹林灘涂記錄到近4000只白邊側足海天牛,這也是北海市單次記錄白邊側足海天牛數量之最。
4月23日上午,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宏科在保護區棧橋附近巡查紅樹林生長情況時,發現棧橋底下及周邊淤泥灘上有大片綠色。
“一開始我以為是海草,就來到棧橋底下仔細觀察,才發現是白邊側足海天牛。我們粗略統計一下,有將近4000只,每100多只為一個群體,分布在周圍的多個小水洼里。我們第二天再去觀測,發現它們還在原處。”張宏科說。
科研人員在監測白邊側足海天牛。
據介紹,該保護區于2022年5月,在紅樹林核心保護區外圍灘涂上首次記錄到200多只白邊側足海天牛。
張宏科告訴記者:“此次記錄位置較上次更近岸邊,初步推測與保護區近年來持續開展紅樹林補種修復、灘涂圍網漁箔清理等工作有關。特別是灘涂圍網漁箔清理,貫通了白邊側足海天牛洄游到岸上繁殖的通道,讓它們能夠來到更靠近岸邊、避開海中天敵的地方繁殖。”
2022年以來,北海市在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等處多次記錄到白邊側足海天牛。據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監測部部長鄧秋香介紹,濕地公園自2022年4月首次記錄到白邊側足海天牛以來,全年均可在小冠沙的紅樹林底下灘涂上記錄到該物種,每次記錄到的數量在數只到數十只不等。
白邊側足海天牛。本文圖片均為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供圖
記者采訪了解到,白邊側足海天牛屬于軟體動物門囊舌目海天牛科海天牛屬,以某種絲狀綠藻為食。白邊側足海天牛為一種潮間帶底棲軟體動物,主要以少于100只的小群,分布在退潮后形成的小水洼中。白邊側足海天牛在食用某種絲狀綠藻后,會從中攝取葉綠體,并具有在動物細胞中保持葉綠體光合活性的獨特能力。由于國內記錄到白邊側足海天牛至今的時間不長,相關研究也比較少,它對于生態環境的意義和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