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斯丁·比伯的街拍照中常常出現它的身影,Lady Gaga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過自己釀造這一神秘液體的過程,眾多歐美國際超模們更是將其當作管理身材的日常代餐……
這就是今天在全球熱度頗高的茶飲新貴——康普茶。
賈斯汀·比伯手持一瓶康普茶。(圖/視覺中國)
近幾年,健康飲品市場的風口輪轉不休,養生水、無酒精飲料、0添加等概念層出不窮,風吹了一陣又一陣。
這其中,原本就發自中國的康普茶,可能是最被低估的一匹黑馬。這款號稱擁有促進新陳代謝等諸多功效的發酵飲料,在2023年就達到了34.2億美元的全球規模,并成為飲品界最受矚目的“海歸派”。
“剛入口時有種氣泡在舌尖炸開的酸爽,后調又帶著紅茶的余韻。”留學生夏康如此形容第一次嘗試康普茶的體驗。作為多年的素食主義者,她發現這種飲品能完美適配自己的飲食結構,她甚至已經養成了日飲500毫升的習慣。
去年開始,夏康在小紅書分享康普茶的調配心得,從基礎款到加入葡萄、青檸的創意喝法,每條筆記都吸引數十條互動。而類似自制康普茶的教程帖,在小紅書上已突破4900篇,涵蓋原料甄選、發酵時長控制、菌種活化等專業領域。女演員曾黎更在直播中透露家中存有1500斤自制酵素。
社交平臺上的各式康普茶自制教程。(圖/小紅書截圖)
然而,從配料成分來看,康普茶并非什么新奇事物。
其制作原理與近年流行的酵素、20世紀80年代風行的紅茶菌(又稱胃寶,一種共生菌群)同出一脈,甚至有傳聞說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傳統發酵飲品。但無論是曾引發搶購的紅茶菌,還是被熱捧的酵素,后續都陷入“智商稅”的輿論漩渦,難逃市場降溫宿命。
如今這款借道國際市場“鍍金”歸來的飲品,又能否延續海外市場的輝煌,成為引領消費潮流的新風口?
出口轉內銷,
老祖宗的快樂水
譚凱鵬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康普茶店店主之一。2024年7月,他與幾個好友在東莞創辦了康普茶品牌“綠洲”,并開始在網上免費分享菌種,推廣康普茶。在社交媒體上,打開“綠洲”康普茶的帖子,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斑斕如雞尾酒。
這些泛著氣泡的液體,表面都頂著一片厚密的白色菌膜,形狀宛如豬板油或魔芋豆腐。譚凱鵬告訴《新周刊》,這正是康普茶的秘密所在。
五顏六色的成品康普茶。(圖/綠洲康普茶社交平臺截圖)
“康普茶其實并不是茶,而是一種活菌飲品。”譚凱鵬稱,康普茶是以茶為基底,混合白砂糖以及紅茶菌,經過發酵而成。
據傳,這種酸味飲料起源于我國渤海一帶,被稱為“海寶”或“胃寶”,早在2000年前的秦朝就有過相關記載。隨著20世紀早期貿易路線的擴張,紅茶菌從國內被帶到了歐洲、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地。
翻開1979年9月的《中國茶葉》雜志,一篇介紹“海寶”的短文或許可以算作初代的康普茶種草帖。
該文提到,紅茶菌在當時的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十分流行。1971年,一名日本教師在高加索發現了“長壽村秘方”,當地家家戶戶都有巨型菌缸來儲備菌茶——在她的自述中,飲用這種菌茶后,她的高血壓、白內障都有所好轉。
經媒體報道后,這款“神仙水”迅速在日本掀起熱潮。據1981年出版的《紅茶菌與健康長壽》記載,紅茶菌在日本的飲用者最多時達到了300萬人,熱潮也一度傳入改革開放初期的國內,引發了紅茶菌的第一次“海歸潮”。
在當時,鄰里間經常互贈紅茶菌苗,“以菌會友”更是常事。由于很多人覺得它能緩解腸胃不適,紅茶菌因此得名“胃寶”,與打雞血、喝涼水、吃醋蛋并列為民間四大秘方,號稱包治百病、延年益壽。
只是很快,這股熱潮敗給了家庭作坊的衛生條件——由于基底易受雜菌污染變質、被發現致癌物,紅茶菌不到一年便聲勢漸微,退出國內市場。
墻內開花墻外香,銷聲匿跡的紅茶菌,卻在90年代的美國開啟第二春。
GT's Kombucha的創始人GT Dave是第一個發現康普茶商業潛力的人。 1995年,受母親飲用康普茶抗癌事跡的啟發,15歲的GT Dave將家中培育的菌種制成康普茶,并與素食主義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合作,在短短幾年內便做成了數億美元的生意。
聞名海外的康普茶,菌種是關鍵。(圖/視覺中國)
此后十余年,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訴求與日俱增,康普茶有了與碳酸飲料爭奪貨架位置的能力。各大飲品巨頭紛紛加注這一賽道:
2016年,百事收購了康普茶飲料企業KeVita;可口可樂不甘落后,在2018年收購了康普茶品牌MOJO;同年,星巴克宣布旗下的Evolution Fresh推出有機康普茶系列……
如今,來自神秘東方的發酵茶打敗了歐美傳統的“快樂水”,徹底在養生群體中流行起來。麥當娜、Lady Gaga等國際名人都是康普茶的愛好者。
“在歐美和東南亞地區,康普茶的流行度非常高,隨便走進一家便利店就能買到,而且價格僅需人民幣兩三元。
相比中國消費者,歐美人更喜歡原汁原味的康普茶,就跟喝蘋果醋一樣。”譚凱鵬說。據KBV Research預測,2024年北美康普茶市場將達到17.6億美元。亞太地區的康普茶市場,則有望在2024—2031年達到16.1%的年復合增長率。
沒錯,出口轉內銷的康普茶,正在掀起第二次“海歸潮”。
今年以來,譚凱鵬明顯感知到行業發生了變化,不單是自己門店的客流變大,還不斷涌現新的同行。“康普茶的春天來了”,有從業者在社交媒體如此說道。
健康與DIY,
康普茶走紅的秘密
起源于我國渤海地區,走紅于20世紀80年代,在本土沒落之后又在歐美大放異彩,被各大飲品巨頭看中,變身“養生天菜”……
跨越數百年時空,在太平洋兩岸幾度翻紅,康普茶究竟有何魔力?
“康普茶的持續走紅,核心在于低門檻的制作工藝和無限延展的創意。”譚凱鵬分析道。康普茶的制作方法并不神秘,也不需要像咖啡機一樣的特定設備。 相反,它唯一的成本只有時間和創意。
康普茶的基底除了茶葉,也可以是咖啡,還能加入氣泡水代替碳酸飲品,或是與酒搭配創造新口味雞尾酒,創造出滿足自己味蕾的顏值和風味。
簡而言之,康普茶幾乎“萬物皆可成搭子”。在追求個性的年輕人心中 ,這很重要。
而此類DIY的樂趣和創意搭配,也正推動著康普茶在社交媒體的流行——小紅書上,甚至有人用紅棗、枸杞、陳皮等中藥自制康普茶,還有愛好者提出用康普茶的菌來做酸奶。
康普茶的創意DIY,引發了社交平臺的自制風潮。(圖/社交平臺截圖)
其次,在健康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康普茶精準切中了當代都市人的養生命脈。
譚凱鵬的茶飲店最初主要服務海外和留學生客群,但自去年秋季起,由于專程驅車跨城線下采購的養生客激增,譚凱鵬的銷售范圍也從廣東省拓展到江浙滬、東南亞,最遠甚至將菌種銷往北緯53°的漠河。
不得不說,在功效方面,市場對康普茶存在健康濾鏡,甚至有消費者相信康普茶對疾病的治療有輔助和保健作用。“現在大家都追求低糖、無添加,康普茶正好符合這個趨勢。”譚凱鵬提到,“康普茶的確含有醋酸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但它不是藥,帶著特定目的去喝它是不妥當的”。
中藥師王朝蓉就曾發文稱,康普茶對健康的益處研究仍處于動物實驗階段,對人體的實際作用尚未明確。至于“喝康普茶降糖”的說法更不可取,現有市售康普茶的制作過程本就需要加入大量的糖。王朝蓉建議,康普茶可當飲料,但別貪杯,每日飲用量不應超過125毫升。
為了調和酸味,康普茶在制作中免不了加入大量白糖。(圖/視覺中國)
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康普茶的國內市場仍有巨大想象空間。
經過了在國外市場的多年“發酵”,康普茶早已被包裝成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比如,輕食餐飲店沃歌斯(Wagas)就將康普茶與美食結合,推出石榴博士、莓桑熱舞、生姜朋克等口味特別的康普茶;譚凱鵬也曾見過一家彩妝品牌在蘇州開設了快閃店,結合健康餐飲概念,推出自制康普茶。
從市場趨勢來看,康普茶也從小眾的“手工作坊”,逐漸向更工業化、規模化的產品線轉移。目前,山姆、盒馬、屈臣氏都上架了多款符合國人口味的康普茶,并以果葡糖漿、冰糖等多種糖類調節原本的酸度,調制出更符合本土消費者的口味。
如今的康普茶已經演化成各式飲料。(圖/視覺中國)
“相比于過去單純強調養生但口感不佳的自制康普茶,市售型康普茶雖然因為滅菌工藝減少了益生菌,但好處是增加了適口性,讓更多人愿意去嘗試。”譚凱鵬認為,目前,國內康普茶市場仍處于早期發展 階段,形成規模的品牌較少,根本在于消費市場認知度還不夠。
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康普茶,譚凱鵬在制作過程中,同樣對酸度和發酵比例進行了調整,并嘗試加入熱帶水果、蜂蜜等“調和劑”,在讓酸感變得柔和的同時,保留健康屬性。“相較于中國,康普茶在海外是平民化飲品。”譚凱鵬并不希望貼著“洋標簽”的康普茶,在國內變成某類高端產品或者中產生活方式。
“康普茶來自中國,制作起來也并不繁瑣。未來康普茶應該是像蜜雪冰城的產品那樣,成為人人都能輕松喝到的普通飲料。”他說。
編輯 DR
校對 遇見
運營 馬社力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