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在生產過程中加大信息化管理,這也是庫車棉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徑。數字棉花建設項目建成運用后,通過手機APP,棉農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作物長勢監測,還可以按作物生長需求進行澆水、施肥,可以降低棉花水肥管理成本,實現降本增效。”河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趙鳴澤說道。
4月22日,在庫車市墩闊坦鎮的數字棉花建設基地,基地示范田邊已經架起了大氣植物生長檢測儀、蟲情檢測儀、孢子檢測儀等設備,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的專家和新疆新橋智慧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示范田內安裝土壤墑情檢測儀。這些設備的安裝將成為示范田棉花生產管理過程中的“千里眼”和“聽診器”,對棉田土壤墑情、作物的苗情、田間的蟲情和氣候的災情進行監測和提示。
庫車市數字棉花建設項目主要依托于新疆新橋智慧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的農業智能化數字應用平臺,該平臺由該公司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的專家研發打造,利用安裝的土壤墑情監測設備、氣象觀測設備、蟲情監測設備、苗情觀察設備及孢子粉監測設備,配合智能水肥一體機和田間電動閥,組成數字棉花智能化管理系統,該系統將智能傳感系統、自動控制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相融合,可達到遠程控制灌溉、施肥以及化控,實現水、肥等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棉花精準管理。與此同時,新疆新橋智慧水務股份有限公司還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庫車市墩闊坦鎮數字棉花建設基地開展鹽堿地改良和水資源高效利用項目,通過使用土壤改良劑等手段,提升棉花的質量與產量。
目前,庫車市數字棉花建設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以水肥一體化、田間自動化、農業四情監測以及空中遙感無人機等綜合技術為基礎的智能化數字應用平臺搭建工作。部分區域已完成相關設備的初步安裝與調試,為后續數據收集及應用奠定基礎。
新疆新橋智慧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水務負責人扈緯祿說:“田間布置的硬件設備以及空中遙感無人機已投入使用,已啟動棉花耕種、管收數據以及土壤、氣壓、氣候等綜合數據的收集工作,數據的分析與組織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完善系統需要3至5年的數據積累,目前正處于數據積累的起始階段,雖尚未完全形成完善的數據庫,但已初步建立數據框架,持續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與分類,這些數據后期可為棉花生長大模型構建提供堅實數據支撐。”
庫車市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優質棉花產區,常年植棉面積穩定在180萬畝左右,是傳統的優質棉種植地,數字棉花建設項目的應用與推廣將有效推動庫車市棉花產業優質高效轉型升級,提高廣大棉農收益,為棉區鄉村振興注入“智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