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3歲的董爺爺在廚房為患病的老伴切姜熬粥;午后,發絲間隱現白發的孫阿姨在陽臺為偏癱的父親晾曬衣物;谷雨時節,皖南老屋中的程母二十年如一日照料智力殘疾的女兒......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這些長期家庭照顧者默默承擔著家庭照護的重擔,卻鮮少被關注。
2024年,一次如常一樣的專業調研讓這個群體走進了安慶師范大學法學院“守護同行”調研團隊的視線。一年多來,在法學院家庭社會學專家、副教授宋文娟的指導下,這支由7名本科生組成的團隊奔波在社區的角角落落,深入走訪573個家庭,以專業視角揭示長期家庭照顧者這一“隱形群體”的生存困境,以學術為燈,試圖照亮,呼吁構建系統性支持網絡。
團隊走家串戶開展調研
用學術照亮“隱形的角落”
時光倒回2024年5月,調研團隊在安慶市大觀區花亭北村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時發現,許多家庭照顧者日復一日為失能親人喂飯、擦身、處理突發狀況,疲憊與孤獨刻在眉間。但當問及是否需要幫助時,多數人卻搖頭:“這是自家的事,哪能麻煩別人?”
“他們像影子一樣存在,卻支撐著無數家庭最沉重的部分。”再回想起當時的一幕,團隊負責人查慧俊依舊難掩心酸,“當時我們就在想,面對這樣的社會痛點,新時代的大學生可以做些什么?”
那次志愿服務結束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縈繞在團隊所有人的心頭,大家一致錨定研究方向——聚焦長期家庭照顧者的結構性困境。他們以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為基礎,結合社會學、統計學方法,試圖破解家庭照顧者面臨的“三高三無”難題,即高時間投入、高健康風險、高情緒耗竭,卻無政策支持、無社會保障、無專業培訓。
“學術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宋文娟強調,這種“研究+行動”的雙重路徑,讓學生團隊不僅記錄了問題,更嘗試構建解決方案——從設計社區“喘息服務”試點,到撰寫政策建議報告,他們努力在學術與社會實踐中架起橋梁。
讓數據背后的困境被看見
一年間,662份問卷、200余小時訪談錄音、數十本田野筆記,逐漸拼湊出這一群體的真實畫像——93.2%為鄉鎮中老年女性,日均照護超10小時,68%因經濟壓力被迫縮減醫療支出。“數據冰冷,但每個數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團隊成員、2023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辛敏在調研日記中寫道。
過去的一年里,團隊深入安徽及周邊省份的城鎮與鄉村,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等方式,記錄下573個家庭的真實故事。這些家庭散落在城鎮與鄉村,守護者的身份各異,卻有著相似的孤獨與堅韌。
安慶市迎江區的董爺爺照顧腦梗后癱瘓的老伴已八年。每天凌晨5時起床做飯、幫老伴洗漱、抱上輪椅......這些動作重復了2900多個日夜。一次深夜老伴突發急癥,他手足無措,直到孫女撥通急救電話才化險為夷。“我最怕自己先倒下,她怎么辦?”董爺爺的擔憂道出了無數照顧者的心聲。“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所能,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一群體,打破他們的困境。”團隊成員、2022級法學專業學生宋佳月說。
如果說城市中的董爺爺尚能依靠孫輩偶爾搭把手,鄉村守護者則更顯孤立無援。安慶市大觀區海口鎮的程母獨自照料智力殘疾的女兒已有20年。為還清治病債務,她白天種地、夜晚縫補,暴雨夜女兒發病撞墻時,她只能用身體擋住尖銳的墻角,這樣單純靠親情維系的責任鏈條脆弱不堪。
從皖南老屋到江淮平原,照護者的困境跨越城鄉,一邊是日復一日的生理性耗竭,一邊是系統性支持的長期缺位。
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從傾聽者到“織網”的行動者
調研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團隊成員、2022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鄭笑影回憶,“很多照顧者起初不愿開口,覺得‘家丑不可外揚’”。為了打破隔閡,團隊成員化身“傾聽者”與“同行者”:陪獨居老人買菜,幫殘疾家庭修繕房屋,為焦慮的照顧者鏈接心理咨詢資源......用共情贏得信任。同時,跨學院協作也充滿了挑戰,數理學院2022級應用統計專業學生鞏夢雨在團隊中負責數據建模分析的任務,她表示自己常因質性分析與量化結論的沖突與隊友爭論至深夜。“學術爭論是為了更接近真相。”鞏夢雨坦言。
基于扎實調研,團隊提出“破繭式”福利重構策略:個體賦能,開設照護技能培訓班,開通心理健康支持熱線;社區嵌入,發展“喘息服務”,搭建鄰里互助網絡;制度托底,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立法,設立照顧者專項補貼;文化革新,通過媒體宣傳重塑“照顧者光榮”的社會認知。宋文娟強調:“這不是簡單的幫扶,而是讓家庭、社區、國家共同編織一張安全網。”
目前,團隊已與安慶市樂鄰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合作,共建青年志愿者服務基地,點對點進行志愿幫扶。下一步,他們計劃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建議,提交至省級民生工程研討會,并啟動全國性跟蹤調查。查慧俊目光堅定地說:“希望有一天,‘守護者不再被遺忘’能成為社會共識。”
董爺爺砂鍋里的白粥依舊“咕嘟”作響,程母捋順女兒劉海的動作依然輕柔......這些無聲的守護,因“守護同行”調研團隊的探索有了被看見的可能。“在老齡化社會現狀中,每一份無聲的守護都值得被敬重,每一次學術的追問都應為弱者照亮前路 。”團隊成員、2022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李曉宇感慨道。
記者手記
為寫在基層治理一線的論文叫好
□禾呈
采訪中,安慶師范大學“守護同行”調研團隊的662份問卷、數十本田野筆記,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種顏色標注的筆記,密密麻麻,改了又改,這份沉甸甸的報告是團隊辛勤調研得出的數據結果,更是寫在基層治理一線的一份鮮活論文。
高校大學生是國之棟梁、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有專業知識,有服務熱情,在基層治理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高校實踐團隊紛紛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一方面豐富課堂形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有了社區實踐做基礎,增強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實踐團隊在專業理論的幫助下,將調研成果以項目形式回饋給社會。
這樣的實踐于調研團隊而言更有育人價值,廣大高校學子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靈活運用和檢驗自身專業所學,是知與行的生動結合;于基層治理、社會發展而言是一次推動一次進步。基層治理離不開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基層有需求高校有人才”,在這樣的一場“雙向奔赴”中,逐漸走出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路徑。為這樣精準出擊的社會實踐點贊,為寫在基層一線的鮮活、接地氣的論文拍手叫好。
(記者程榕娟、通訊員馬士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