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年考研人數下降36萬,到去年考研人數大降50萬,每年的考研報名人數就成了考研人從年初聊到年末的熱門話題。
但是今年和26考生的接觸中師寶發現,大家在思考的不是今年的考研人數會“下降多少”,而是都連續降了兩年了,今年會不會“觸底反彈”?
小編覺得不太會,26考研報名人數還會延續下降軌跡。
一、經濟與就業壓力:考研不再是唯一“避風港”
過去幾年,考研熱度的核心驅動力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學歷崇拜”了,而是畢業生對就業市場的焦慮。經濟增速放緩、企業招聘門檻抬高,讓許多人將讀研視為“緩沖期”。
但是現在,這種邏輯正在失效——當“謀生”成為考生的首要課題,花3年時間換一紙文憑的性價比正被重新審視。
你看隔壁考公賽道就知道了,本來就卷,外面的人還是瘋狂往里涌,去年考公人數直接暴漲34萬,創歷史新高,只是因為“上岸即穩定”的結果足夠誘人。
反觀考研,即便擴招政策持續,多數人仍要面對“畢業即失業”的風險。當現實壓力迫在眉睫,“用3年換不確定未來”的選項自然被更多人放棄。
二、政策風向:高校“提純”,競爭本質未變
表面上,考研人數下降似乎意味著“壓力減小”,但真相恰恰相反。這幾年的政策調整已釋放明確信號:高校在篩選高質量人才,而非簡單擴招。
保研比例攀升、復試增設材料評議環節、部分院校取消研究生福利、提面取消回歸“先筆試再復試”的考試流程……這些動作都在提高“有效競爭”的門檻。
“人數下降”的本質是群體提純——跟風者離場,留下的多是目標清晰、準備充分的考生。
以25考研為例,往屆生占比超50%,二戰、在職考生成為主力。他們往往有更成熟的備考策略,甚至做好了“長期戰斗”的準備。
三、考生行為變化:理性備考成主流
小編觀察到,和往年相比,26考研群體呈現出明顯差異:
1??備考節奏放緩,狂熱消退:前幾年這個時候,很多同學已經在籌備五一假期的集訓方案,甚至“催更”課程了。但是今年更多的人選擇按部就班,7月份之前背完單詞、8月份開始刷真題、9月份開始參加模考……理性規劃取代了盲目內卷。
2??“結果導向”壓倒“學歷情結”:其實不只是今年,“逆向考研”的風已經刮了兩三年了,考生擇校的時候不再執著“名校光環”,轉而更關注學費學制的定價比、報考難度等現實因素,“向上考研”的認知正在備“求穩上岸”的務實思維取代。
所以小編想先明確跟大家說,26考研人數還是會降,報考難度也會迎來新低,是非常難得的上岸機會,請放心備考!
如果你下定決定要今年考研,小編還有一些小提醒:
1??無論學校和專業有沒有定,先背單詞。無論考什么專業都會考英語,背單詞肯定不會出錯。
考綱里的5500個單詞太多了,而且有的十年八年都考不了一次,建議背這真正高頻出現、直接影響得分的3000個單詞就成。
2??先選專業,然后根據學費、學制、上課方式、上岸難度等信息去選學校,選定了就不要改。然后再去選擇聽什么課。
確實,管理類聯考的科目和內容是一樣的,沒決定專業和學校之前也能學,但是人只有在明確目標的時候學習才有動力,這是過往許多屆師哥師姐的經驗。
3??如果你一戰失利,請先復盤,到底是擇校失誤、規劃混亂,還是心態崩塌?二戰的優勢在于信息差縮小,但一定要警惕“慣性備考”,要用新的計劃打破舊的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