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2歲的付志周響應國家支援邊疆號召,帶著妻子陳愛蘭,從河南通許縣擠上西行的綠皮火車。三天三夜后,他們站在哈爾莫敦村的沙丘上——目之所及,只有幾間土坯房孤零零戳在戈壁灘,遠處沙河子的河床干裂如龜殼。“這里比老家苦,但能扎下根?!备吨局艽巫痈秶蚕蛭覀兓貞浀?。
沙漠中正準備栽種的一捆青楊苗。楊足攝
1983年春天,一場八級大風改寫了這個家庭的命運。村里分給他們的47畝良田,一夜間被黃沙吞沒。付志周站在承包的47畝沙地前,望著被風沙摧毀的麥苗,攥緊手中的鐵鍬,立下誓言:“活人不能讓沙子欺負死!”和靜縣哈爾莫敦鎮哈爾莫敦村村委會主任何其鵬年輕時親眼見過這對夫妻的倔強:“付志周和陳愛蘭他們帶著干馕和水壺,趕著毛驢車,把田邊的沙子一車一車拉走,然后用坎土曼刨出一個一個樹坑,付志周夫婦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著我們這里每一個村民?!?/p>
付志周扛著鐵鍬和懷抱水壺準備種樹的生前照。楊足攝
“我爸用修剪的楊樹枝當苗子,把啤酒瓶灌滿水插進沙地?!比痈稖仄綋崦豢美蠗顦湎蛭覀兓貞浀馈淖畛醯捏H車拉土、手工插苗,到機械推沙、科學造林,付志周用40年時間,在戈壁上種下80萬棵樹,筑起34公里的綠色長城。他像愚公移山般削平沙丘、引水拉電,甚至抵押家產購置設備,將6000畝沙漠變為綠洲。
付志周種下的第一代白楊已長成參天大樹。楊足攝
長女付喜梅的童年記憶里,總飄著咸菜就干馕的味道。每天天不亮,父母就趕著驢車進沙漠,車斗里裝著鐮刀、麻繩和裝滿涼開水的軍用水壺。夏季正午的沙漠地表溫度超50度,“帶的水喝光了,我爸趴在水渠邊灌渾濁的渠水,等沙子沉底了再喝?!贝巫痈秶脖葎澲赣H仰頭喝水的姿勢,“他嗓子常年啞著,和我們說話得扯著脖子喊?!?/p>
付國喜向我們介紹父親種下的第一代白楊。楊足攝
在2003年,和靜縣政府制定了防風治沙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拉電、打井可以貸款,還免收水費。付志周聽到這個消息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開了一次家庭會議,準備大規模開荒種樹,防風治沙妻子陳愛蘭第一個反對:“你不要命了?沙窩子里折騰二十年還不夠?”付志周長女付喜梅回憶她父親和母親的生前故事說道。
付喜梅和付溫平合起來抱住父親當年種下的第一代白楊說:“看到白楊能想到父親那艱苦不屈的精神,在父親眼中,沙漠不是敵人,而是需要被喚醒的土地;種樹不是苦役,而是對生命的敬畏?!边@種將自然視為伙伴的生態觀,成為付家精神傳承的核心。
付喜梅和付溫平合起來抱住父親當年種下的第一代白楊最粗大的一棵。楊足攝
“錢扔沙子里連個響兒都沒有!”面對村民的嘲諷,付志周把家搬到沙窩子邊的地窩子。第一批白楊樹連成綠線,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從最初付志周的“單刀赴會”,到后來村民追隨的“群策群力”,機械化種植一天種數萬棵,昔日風沙漫卷的沙地上成片的白楊聳立。在風猛沙礪的沙河子,白楊自扎根之日就開始承擔使命。
34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成了哈爾莫敦村的生態屏障。村民葉興榮學著付志周在地頭種下五六百棵楊樹,第三年土地就迎來豐收?!艾F在我家辣椒畝產翻了一番。”他指著地頭的綠蔭,“付大哥說,樹是土地的盔甲。”
被白楊樹群保護下的良田已大面積栽上色素辣椒。楊足攝
付志周的小兒子付溫平,是家族精神轉型的關鍵人物。他辭去工作后,沒有簡單重復父親的勞作,而是將科技創新注入治沙事業。面對沙漠種植的高成本難題,他研發出“雙螺旋變量對輥式辣椒采摘裝置”“側向升翻式辣椒收獲機”等8項技術,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用機械化提升效率;他引入滴灌技術,設計防滲渠網絡,讓每滴水都精準滋養樹根。
“父親教會我堅持,但時代需要新方法?!备稖仄椒鲋谏车厣蟿偡N的青楊說道。他的創新不僅降低了治沙成本,更帶動周邊300多戶村民加入科學造林。曾經的“人力苦戰”升級為“智慧治沙”,付家精神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生。
2018年秋,付志周獲得“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綠色長城獎章”“這個獎章屬于大家,人人有份!”付喜梅記得,從北京回來,捧著獎章跟家人分享喜悅,“從沒見父親那么開心過,笑得像個孩子!”這枚獎章,給付志周帶來了無窮的力量。父親說“國家給了這么高的榮譽,我還想再種20萬棵,種上100萬棵樹我就滿足了!”
付志周種下的第二代白楊已成為新的沙漠綠士。楊足攝
“林帶在擴展,耕地在增加,各種作物連年豐收,大家的錢包越來越鼓,這些變化,付叔叔功不可沒!”在哈爾莫敦村委會主任何其鵬眼里,付志周是名副其實的治沙英雄?!?.2萬畝沙化地得到治理,綠化區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耕地面積目前增加到了1.3萬畝,15萬余畝耕地得到保護……”
和靜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陳峰說:“除了這些具體的數據,付志周還留下了“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難”的治沙經驗,留下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
付志周生前種樹用水的賬本。楊足攝
2020年6月,陳愛蘭在病床上攥住丈夫的手:“讓孩子們接著干,你別逞強?!眽m肺病帶走了這個陪他種樹35年的女人。不幸的是付志周也因為肺病纏身,妻子離開后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但他仍堅持與沙漠斗爭。臨終前,他盯著窗外的楊樹林告訴自己的子女們:“還差20萬棵……”終于,2024年2月3日,付志周走了!
付家子女們一起種樹。楊足攝
哈爾莫敦村的四月,塔克拉瑪干廣闊的沙土地上已經種上綠油油的色素辣椒苗。村民允啟明和我們算起賬來:“一畝色素辣椒賣七八千元,抵得上過去五畝麥子?!痹谏澈幼訉Π?,付志周生前居住的地窩子如今已被改造成道德模范館。講解員祖魯指向院墻上的照片說:“老人扛著鐵鍬逆風行走,身后黃沙蔽日,身前綠意初萌。”
付志周道德模范館的院子里。楊足攝
展柜里,一個磨掉漆皮的水壺靜靜陳列。壺繩上沾著的沙粒,仍帶著塔克拉瑪干的溫度。次子付溫平說:“父親已經離世一年多了,我們打算把父親百萬棵樹計劃提上日程,再次召開家庭會議,把樹接著種下去?!?展覽館外34公里白楊林沙沙作響?;秀遍g,仍能聽見驢車的吱呀聲——那是沙海向這位老農致敬的回聲。
付喜梅在父親生前種過的土地上向我們敘述付志周種樹的故事。楊足攝
付志周長女付喜梅帶著我們重走了一遍父親當年種樹的路線,現在智能灌溉系統已經在戈壁灘上鋪開,付喜梅撫摸著已經種上新綠的色素辣椒苗的沙地,眼淚不自覺流下來:“父親當年病重的時候帶著我來到這個地方,講述他的治沙種樹的故事時他的精神就會大好起來!”
四月末,哈爾莫墩村路邊的白楊已長出新綠。楊足攝
正午的陽光將辣椒田地的灌溉水管照得發亮,光影與搖曳的樹影交織在一起。在這片曾被風沙統治的土地上,一種比綠洲更永恒的東西——希望,正在生長。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楊足 )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