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中,大地常象征著生命與繁育,給予人們安寧和歸屬感。然而,當我們從物質層面深入探究,土壤究竟如何滋養人類?人類與土壤之間的互動機制是怎樣的?在地質變遷的漫長尺度下,這種機制又有著怎樣的實踐證據?人類文明興衰與土壤之間究竟存在著哪些微妙而鮮為人知的聯系?面對土壤的制約,人類文明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日本學者藤井一至在《大地5億年:土壤和生命的躍遷史》一書中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是一部土壤科學史,更以土壤為主體重新審視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譯者廖俊棋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他將這本書看作中國人“觀法于地”的入門。
撰文|李偉楠 李凱
《大地5億年》,作者:(日)藤井一至,譯者:廖俊棋,版本:字間光年·中國紡織出版社,2024年10月。
破壞性的存在
土壤在地球誕生5億年后,歷經苔蘚、蕨類植物、恐龍等的漫長陪伴,1萬年前人類出現,成為土壤的新“伙伴”。但人類對土壤來說更多地是“破壞者”的角色。文明越繁榮,對土壤破壞越嚴重,這絕非危言聳聽。
在農業文明誕生前,人類以狩獵、采集為生,群體規模小、活動范圍有限,與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對其影響極小。隨著人類進化,學會改造自然,卻打破了“養分循環”和“碳平衡”這兩大規則,成為生態系統中唯一脫節的存在。
農業文明興起是人類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人類開始大規模種植作物,蔬菜和谷物從土壤中貪婪地吸收鈣和鉀,隨后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然而,這些作物被食用后,只有一小部分轉化為人類的血肉,絕大部分最終以排泄物的形式排出體外。人類的排泄物并不能自然地回歸土壤。抽水馬桶出現之后,排泄物中具有較高價值的尿液更加難以通過污水處理回收到土壤中。這不僅面臨經濟效益低下的困境,還可能引發重金屬污染等棘手問題。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人們就已經敏銳地意識到糞尿對土壤的肥效,并有著獨特而有趣的收集利用方式。糞尿商人將其精心地分為五個等級,貴族府邸的糞尿因主人飲食豐富,肥料含量高,價格自然不菲,而監獄的糞尿則價格低廉。大戶人家甚至可以通過售賣糞便尿液獲取一筆可觀的收益,《東海道徒步旅行記》中就有相關記載。人們用蘿卜換取尿液作為肥料,尿液為蔬菜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但令人惋惜的是,近代之后,糞尿運輸業逐漸走向衰落。諸多結構性問題接踵而來。比如,日本的奶牛飼養業面臨著氮泛濫的問題。日本從國外進口牛羊飼料,從生態和物質循環角度來看,相當于進口了氮,然而這些氮進入牛羊糞尿后,卻無法返還給進口國,過量的氮滲入地下水,反而對飲用水安全造成隱患。
人類還有更高的追求,以及更多的欲望,也給未來帶來了危機。例如,建造豪華宮殿、府邸需要大量木材,燒制磚瓦也需要大量燃料,這就導致森林被大面積砍伐。森林保水能力下降,引發洪水,洪水無情地沖走土壤,大量沉積物掩埋灌溉渠道。人類追求口味甘甜的米飯,曾經與大米一起生長在水田里的泥鰍便逐漸消失。人們喜愛的具有天然回甘的綠茶,其甘甜口感源自氨基酸,為此大量施用氮肥,致使土壤的pH值可能降至3.6的高酸度,嚴重影響了土壤的健康。
人類的繁衍需求,推動人口呈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卻相對非常緩慢。為了填補這一差距,20世紀初,哈伯—博施法橫空出世。它利用高溫高壓及催化劑,促使氮氣和氫氣反應生成氨,開啟了氮肥大規模生產的時代,各類氮肥產品廣泛應用于全球農作物,保障了高產穩產。然而,長期過量施用氮肥,土壤中的銨離子被植物吸收后,硫酸根離子等酸性殘留物會導致土壤酸化加劇。
資本的逐利性使問題進一步惡化。跨國農業企業在拉丁美洲圈地種植大豆、甘蔗,巴西的大豆種植方式粗放,雖短期內獲得經濟效益,但土壤肥力下降、酸化板結、森林減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問題隨之而來。在工業領域,城市化進程占用沿海農田濕地建廠建園,改變了土壤的自然屬性,損害了微生物和生物多樣性,工業廢渣廢水污染土壤,威脅農業根基和居民健康。
這些潛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圖/IC Photo。
土壤編纂的人類文明史
作者在書中深情地講述:“古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溶解有機物的饋贈。”尼羅河三角洲本身干旱少雨,年降雨量極低,但尼羅河周期性泛濫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珍貴的水分和營養,使得土壤肥沃,避免了酸性化和鹽堿化。這些養分從何而來?主要源自尼羅河的兩大發源地:青尼羅河在雨季從埃塞俄比亞高原侵蝕富含蒙脫石黏土、長石和云母的砂土,白尼羅河從熱帶泥炭地溶解有機物。埃及人民巧妙地利用了這份恩賜,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延續了7000年之久。這片肥沃的土地不僅滿足了國內龐大人口的糧食需求,還支撐起了宏偉的金字塔、壯麗的神廟等偉大建筑,以及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
如今,水稻已成為全球近半數人口的主食,盡管其種植面積不到全球耕作面積的10%。水稻的高產依賴于季節性青色土壤的支撐。水下缺氧的環境促使土壤中的氧化鐵發生還原反應,這一過程消耗了三個氫離子,起到了將酸性土壤變成中性的作用,同時也使更多的磷被輸送到水稻的根部。在莫臥兒帝國時期被稱為“金色孟加拉”的孟加拉國,以及被稱為“谷物之島”的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人口密度高達每10平方千米1萬人。正是肥沃的土壤養活了這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區域。
文明的發展也受到土壤狀況的制約,曾經燦爛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到了后期卻由于過度的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堿化問題逐漸嚴重,最終致使土地生產力下降,文明走向衰落。土壤的肥沃程度還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結構與發展。人們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的作物進行種植,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業文明。土壤以它獨特的方式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興衰,見證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
英劇《克拉克森的農場》第一季劇照。
至今無法理解的尖端科學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盡管化學肥料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我們仍未找到能超越尼羅河礦物質和溶解有機物的替代品。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的白蟻和甲蟲,其腸道工廠與人類開發的尖端能源生產系統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表明,土壤中的某些機制仍然是我們難以企及的領域,同時也是我們應對未來挑戰的利器。
當我們談論土壤時,往往忽略了其中隱藏的復雜生態系統。一湯匙(約10克)的土壤中竟有超過100億個細菌,比全球人口還要多!這些微小生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它們在土壤中默默耕耘,通過分解有機物質、固定大氣中的氮氣等方式維持著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土壤微生物不僅僅是“消化系統”,更是整個陸地生態循環的重要參與者。它們就像一群無聲的英雄,在黑暗的土壤世界里,為生命的延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某些特定類型的真菌可以與植物根部形成共生關系——菌根。這種親密的伙伴關系,幫助植物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養分,同時增強了其抵御病害的能力。有趣的是,一些生活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也能夠促進物質循環并提高免疫力。
盡管科技已經觸及月球甚至火星表面,但對于腳下這片土地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表層。這些現象讓我們隱約地體會到,破解其中的奧秘,為科技所用,才是未來人與土壤友好相處的有效途徑。
土壤不僅僅是一堆無生命的顆粒,更是承載著億萬年來生物進化記憶的寶庫。《大地5億年:土壤和生命的躍遷史》并不悲觀,也并非一味著眼于批判,作者以同理心體會那些種植高利潤作物的農民們的生存困境,介紹免耕栽培等環保農業新模式。或許如今,致力于讓環保遠離“理想主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做法。
作者/李偉楠 李凱
編輯/李永博 劉亞光
校對/薛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