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來廣東暢游“天然影棚”!近日,廣東全新推出12條熱門影視主題線路,這些線路精心串聯起影視拍攝地、取景地以及故事發生地,讓游客既能深度探尋影視作品背后的故事,領略電影文化的深厚內涵,又能親身感受當地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魅力,為游客的五一廣東之行提供了更加多元、豐富的選擇。
近年來,從現象級爆款電視劇《狂飆》帶火江門豬腳面,到電影《熱辣滾燙》卷起一股到佛山“Citywalk”潮流打卡風;從《破冰行動》去感受中山市井風貌,到《隱秘的角落》那充滿故事感的湛江老街小巷去走一走,再到去《四海》的鏡頭下領略潮汕地區獨有的風土人情……一部部熱門影視作品正化身一張張生動的城市名片,讓廣東各地以全新面貌因影視作品而火。
廣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元的社會風貌以及高效的產業配套,為影視制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這里成為了眾多影視劇組前來取景的首選目的地。那么,在廣東拍攝究竟有哪些獨特優勢?面對影視作品帶來的巨大流量,廣東又該如何將這些“過客”轉化為“常客”,實現影視與文旅的深度融合?近日,南都記者與多位行業專家展開對話,共同探尋廣東“影視+文旅”融合發展的無限可能。
1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并非夸張說法,近幾年來,影視作品對文旅消費的提振作用愈發明顯。
《去有風的地方》讓取景地大理鳳陽邑成為網紅旅游地。
因為生動演繹了當地美景與風土人情,熱播劇拍攝地的文旅消費增長明顯。2023年初,劉亦菲、李現主演的《去有風的地方》播出,讓取景地大理鳳陽邑成為網紅旅游地,春節期間每日游客量突破一萬人,劇中的“有風小院”也成為了游客的熱門打卡點之一;去年播出的由李娟同名散文改編的《我的阿勒泰》更是向大眾展示了北疆邊地的美麗,讓阿勒泰的旅游熱度持續攀升,據統計,去年5月,阿勒泰地區接待游客267.87萬人次,同比增長80.65%;實現旅游收入22.14億元,同比增長93.19%。
《我的阿勒泰》帶火了阿勒泰。
出圈的影視熱梗也能被文旅玩出花樣,成為吸引游客的宣傳點。例如《長月燼明》中冥夜與桑酒的虐戀也讓安徽蚌埠的兩大地標建筑——中國南北分界線蛟龍和張公山公園珍珠女雕塑成為網紅景點,盡管不是劇方取景地,但蚌埠也抓住機遇推出《長月燼明》打卡路線,把影視熱度轉化為文旅價值。數據顯示,2023年“五一”假期,蚌埠共接待游客417.6萬人次,較2019年上漲162.39%,實現旅游收入14.94億元,較2019年上漲319.66%。去年播出的《玫瑰的故事》里,林更新飾演的方協文質問女主角的一句“北京到底有誰在啊”更是成為了全網爆火的熱梗,被北京乃至全國各地文旅用作宣傳片的開頭。
盡管不是《長月燼明》的取景地,但安徽蚌埠也抓住機遇推出打卡路線。
“北京到底有誰在啊”成為了全網爆火的熱梗,被多地文旅用作宣傳片的開頭。
作為不少影視劇的取景地,廣東同樣在文藝作品的熱播里吃到了不少文旅紅利。2020年暑期播出的爆款懸疑劇《隱秘的角落》就讓取景地湛江成為熱門旅游地。攜程發布的《2020年暑期旅行消費報告》顯示,該劇帶動了湛江的搜索量實現30%以上的增長。
《隱秘的角落》劇中的湛江赤坎取景地,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來。新華社發
大爆劇《狂飆》掀起江門旅游熱潮。IC圖片
而2023年年初的大爆劇《狂飆》,更是掀起了江門的旅游熱潮。去哪兒大數據顯示,自《狂飆》播放以來,江門旅游熱度增長,截至2023年2月27日江門旅游搜索訪問量環比前半月增長217%,帶動整體旅游訂單量環比增長144%。據江門文旅局測算,2023年1-10月江門市共接待游客2027.82萬人次,旅游收入196.4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5.36%和133.77%。
此外,去年的春節檔冠軍《熱辣滾燙》在廣東多地取景,女主角杜樂瑩訓練的三水北江大堤、石龍南岸公園、中山公園等地吸引了許多游客前去打卡;電影《四海》上映后,取景地南澳島也迎來了不少因戲而來的游客,南澳島國家森林公園官方曾表示,森林公園的年均游客量原本為30萬人次,在電影上映后突破了50萬人次。
隨著影視產品的不斷豐富和文旅消費需求的旺盛增長,“影視+文旅”的聯動模式已成為不少地方推進經濟增長的突破口。熱門影視作品不僅創造票房奇跡,更將取景地轉化為網紅打卡地,帶動文旅爆發式增長。不管是“借勢”還是“造勢”,影視對于文旅的賦能都十分明顯。
2
觀眾為什么想“身臨其境”
影視作品能夠拉動文旅消費,通常是因為作品讓觀眾產生了對某一個地點的興趣。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郝小斐將這一邏輯解釋為人、媒介與空間的互動影響。地點即空間,影視作品是媒介,而人可以是觀眾、潛在旅游者,也包括影視作品的創作者。
郝小斐認為,影視對文旅帶來的轟動性效應往往是作品呈現了旅游地未被發掘之處,很多時候是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就像人和人相處之間的化學反應一樣,地方和作品之間也會產生奇妙的反應,這種反應被市場接收到,引起了觀眾和潛在游客的興趣。”
一方面,影視作品對當地風貌的呈現實質上是一種文旅宣發內容。“影視作品對于取景地的營銷不是文旅局簡單拍一兩個廣告就能對標的,因為影視劇在體量上占據人的注意力是更多的。”郝小斐表示,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具有檔案功能,對于文旅宣傳的長尾效應比普通的宣傳更加明顯。
《歸棹》取景于“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佛山西樵鎮松塘村。
去年底播出的青春劇《歸棹》取景于“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佛山西樵鎮松塘村,劇集上線后也有不少劇迷前去打卡,小紅書相關筆記累計千余篇。《歸棹》總制片人王小蝦表示,松塘村的建筑、街巷和水系都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嶺南水鄉風貌,還有特色的“祠堂”元素,具有不可多得的原生態美學價值,影視劇所做的則是把這些傳統場景融入青春成長故事,讓古老的建筑和習俗與現代情感產生共鳴。“我認為影視作品是文旅產業的‘超級放大器’,從‘看劇’到‘打卡’的轉化率極高。”王小蝦告訴南都記者,“這些比傳統宣傳片更容易破圈,同時也為地方帶來了一定的流量經濟。”
另一方面,作品的故事呈現也讓觀眾在產生共情后,進一步產生去探索的想法。“電影能通過人物與故事吸引觀眾,引發共情與價值觀共振,觀眾會自然而然地想去探索電影背后的故事與發生地。”廣東珠影影視制作有限公司總經理、制片人劉佳笳向南都記者表示,“電影帶動文旅,是觀眾從骨子里感興趣后,發自內心想去探索的心理,是電影魅力引發的一種綜合吸引。”
許多游客會去往影視作品名場面取景地打卡,郝小斐將這種行為解釋為移情。“這種核心關鍵場面往往推動了影視作品中情緒的巨大轉折,或者是說觀眾情緒被打動的那一刻。”她表示,空間在其中起到了一種提醒作用,讓觀眾能夠在同樣的地點再重溫當下的情緒。郝小斐表示,創作者的表達能力對于能否打造名場面十分重要,需要“化平凡為神奇”,這大概也是影視作品對文旅的帶動作用與劇集本身熱度和質量呈現正相關的原因。
但需要注意的是,影視對文旅的拉動作用并不是一條黃金準則。
郝小斐告訴南都記者,國外學者曾經對影視旅游帶動的游客數量進行分析預測,得出的結論是“影視作品上映后的四到五年之內,拍攝地的熱度會增長50%左右”,但之后逐漸衰減。“我們觀察了一下,網劇《隱秘的角落》似乎符合這一趨勢。”郝小斐說,“影視取景地的熱度很難一直維持在爆火的階段,因為影視作品本身播出后一段時間的關注度必然會降低。”
暨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陶冶教授也認為,影視作品只能給取景地做到一時的引流作用。“引來的流留不留得下來是各地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需要重點解決的能力。換言之,潑天的富貴接不接得住,才是個問題。”
3
廣東影視文旅如何雙向賦能
今年年初,“影視文旅消費融合年”正式啟動,不僅為影視和文旅產業帶來巨大機遇,也為消費者帶來多元化、高品質的影視與文旅產品。
電視劇《棋士》播出后,江門推出“跟著《棋士》游江門”活動。
一部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往往能顯著推動當地旅游經濟的繁榮。今年3月,電視劇《棋士》播出后,江門再一次被聚焦在鏡頭內外。近日,江門借勢推出“跟著《棋士》游江門”活動,近200名棋手齊聚僑都。據悉,今年4月至5月期間,江門將深度融合江門旅游資源,打造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游客在感受棋類文化魅力的同時,感受僑鄉文化底蘊。從“子彈熱”到“狂飆熱”再到“下棋熱”,江門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案例,激發出強大的影視文旅聯動發展動能。
“在惠州西湖偶遇井柏然”“今天碰到張頌文了”……今年以來,《谷雨》《年少有為》《蘇門清風》等影視劇及紀錄片劇組紛紛選擇在惠州取景拍攝,引起不少觀眾關注。據了解,近年來,惠州先后發布《惠州市影視拍攝取景工作指引》《惠州影視取景拍攝指南》等文件,保障了《穿過月亮的旅行》《追光的日子》《要久久愛》等100多部影視作品在惠州取景拍攝,在2023年更是成為廣東省首家“全國影視指定拍攝景地”。
多部影視作品在惠州取景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5月優酷發布的《2024“影視+旅游”融合報告》中提到,電視劇《追光的日子》帶火了惠州多個取景地,拉動游客和旅游收入雙增長。在該劇熱播期間,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策劃推出了4條同款主題精品旅游路線,吸引了大批觀眾和游客前去打卡,煥新“影視+文旅”模式與消費市場。
在電影《熱辣滾燙》《我愛你!》《“騙騙”喜歡你》等熱門影片紛紛選為取景地的廣州,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為電影產業提供從前期籌備到后期制作的全方位支持,資金與資源雙重保障。作為熱門影片取景地的廣州,近兩年來也發力“影視+文旅”融合工作,相繼推出“跟著電影游廣州”、電影+“文旅 美食 體育”等多項活動,以助力影視產業多元發展。
電影《再見,也許不再見》在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的瓜嶺村取景。
當下正在熱映的廣東出品電影《再見,也許不再見》,取景地就選在了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的瓜嶺村。該片青年導演侯楚峰告訴南都記者,在廣東取景有非常大的優勢,這里不僅有南方獨有的風味,還特別有人情味、充滿煙火氣,很適合在這里拍攝劇情類、家庭類的故事。他表示,在廣東拍攝有相對完善的報備系統,省、市和區的拍攝扶持,對于中小成本劇情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想要拍攝的景,基本上都能拍到。”他還稱,接下來的作品仍然會選擇到廣東取景拍攝。
南都記者了解到,2024年廣州增城本土影視企業出品電影票房超22億元,目前已經吸引了《一閃一閃亮晶晶》《轉念花開》《計劃有變》等影視作品在此取景拍攝。接下來增城會將影視產業作為文化強區建設重點,致力于打造“南方現代影都”,以推動全產業鏈發展,還將計劃推出廣州“增城聚荔”影視服務平臺。
廣東省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文化消費能力,長期穩坐全國電影市場的“第一票倉”。為更好服務不斷壯大的廣東影視產業,廣東多地也紛紛依托專業的影視服務平臺,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其中,東莞、佛山等地針對影視劇組來到當地拍攝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實際需求,相繼推出了如“進莞拍”“佛影通”等一系列便捷高效的小程序應用。這些小程序集成了從場服化道、吃住行、器材設備等全方位服務功能,為來廣東取景拍攝的影視劇組提供一站式、優質、高效且專業的服務體驗。
影視與文旅之間的雙向賦能帶來了怎樣的啟示?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接下來,惠州市將深挖地方文化底蘊內涵,改造提升文化旅游景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并結合拍攝點位研發優質影視旅游線路、產品和體驗項目,讓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對拍攝地產生濃厚的興趣。
青年導演侯楚峰則肯定地說,影視+文旅肯定是未來十年的大趨勢,影視作為重要的文化輸出,它可以給不同地方的觀眾體驗到視覺上的文化之旅。“影視加文旅可以吸引觀眾到取景地體驗本土文化,加強對當地的文化認識,反過來說也可以把元素融入之后的影視作品之中,相得益彰。”
目前劉佳笳正與珠影制作團隊一起,嘗試以多種方式為嶺南經典IP《七十二家房客》注入新動能。她希望廣東能夠盡快建設起完整且配套的大型影視基地,但能不能吸引到劇組落地還是實際的難題,這就需要涉及的全產業鏈去進行匹配和資源整合。“全國已經有不少影視基地成功實現商業沉浸式配套。加快打造廣東的影視基地IP是當下影視+文旅非常關鍵的板塊,IP是寶貴的資源,需要盡快去保護和開發。”
陶冶則分析稱,當下應該重新去思考影視與文旅二者的關系,未必是“影視+文旅”,更為合理的融合路徑應該是“文旅+影視”。他認為,這樣的模式不僅能夠確保文旅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能通過影視作品的廣泛傳播,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形成良性循環。以電影《非誠勿擾》為例,影片取景的杭州西溪濕地,是杭州市政府在開發成熟西溪濕地景區后,再引入相關影視作品進行拍攝和宣傳的,這樣就使得西溪濕地的美景和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從而實現影視+文旅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廣東只有加快打造出一批文旅融合的標桿項目,才能讓熒幕上的動人敘事轉化為游客腳下的真實體驗,真正實現‘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聯動效應。”
采寫:南都記者 林經武 余曉宇 實習生 張佳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