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縣位于山東省中南部的沂蒙山腹地,山巒起伏、丘陵遍布的地貌特征,一度制約著鄉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沂水縣努力突破發展瓶頸,發揮黨支部領辦的“核心引擎”作用,探索合作社發展的新路徑,不斷拓寬當地群眾增收渠道。如今,在黨建引領下,沂水縣已創辦合作社278家,聯農帶農16089戶。
01
建強支部
把穩合作社方向
“老少爺們,聽我來說兩句哈,年頭到年尾,大家都辛苦了!凡是土地入股合作社的,今天上午10點,帶好你們的社員證到合作社來領錢!”在黃山鋪鎮蔣莊村合作社分紅大會現場,村黨支部書記李成寶用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喊著,現場的村民拿著一疊疊“紅票子”樂開了花。
很難想象幾年前,蔣莊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經濟薄弱村。
“2020年4月,我剛接任蔣莊村黨支部書記,那時候集體經濟薄弱、村容村貌差、村民意見也比較大,黨支部里只有兩個人……”李成寶感觸道。
也正是那一年,沂水縣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村黨組織帶動作用,大力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鎮黨委的支持下,李成寶決心改變這一經濟落后局面,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建強黨支部,帶領全村50個黨員完成清產核資等工作,大力發展合作社。
“合作社剛起步時,我們想整合土地資源,搞規模經營,但是村民覺得干不成,怕折騰一陣子什么都沒了。”李成寶說。
蔣莊村有村民550戶、1586人,1600畝土地資源較為分散,經營也較為粗放,想要領辦合作社,統一全村人的思想是關鍵。于是,李成寶帶著黨員干部到村民家中摸實情、講政策、談發展,細細將合作社發展的思路和想法告訴村民,并且鼓勵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干。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蔣莊村黨支部帶領280多戶農戶成立合作社,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理事長,村委會主任兼任監事長。在鎮黨委的幫助下,村里建立《蔣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規章制度》,蔣莊村黨支部將村民分散經營的耕地集中連片建立500多畝糧食生產基地,通過引進優質水稻、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拓寬銷售渠道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多重保障。
沂水縣黃山鋪鎮蔣莊村合作社分紅大會現場,村民拿著“紅票子”樂開了花。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合作社共盈利51.93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12.8萬元,入社村民分紅29.5萬元,看到了真金白銀,要求入股的村民也越來越多。
“看到前景后,不少村民從一開始的不愿意到主動參加,現在已經有334戶村民參與合作社發展。”李成寶說。
2024年底,蔣莊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流轉土地620畝,年底共分紅48萬元。“摘除薄弱村帽子不是我們的目標,一人富不是富,組成聯合社大家富才是路。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塑造‘有事找支部、致富找支部’的基層黨組織品牌。”李成寶表示。
02
整合資源
護航合作社發展
在沂水縣院東頭鎮吉家莊村的饅頭坊,村民們正忙著和面、制樣、蒸制,手工饅頭、“年年有魚”饅頭、大“福”饅頭……形態各異的饅頭一出鍋,濃濃的麥香撲鼻而來。
“嘗嘗老面饅頭,回味記憶中家的味道。”這是吉家莊村“魯胖墩老面饅頭”的宣傳口號。“魯胖墩老面饅頭坊”在當地可是小有名氣,不光是生產的饅頭有嚼勁,“饅頭坊”的發展故事也很有“嚼頭”。
這個“饅頭坊”既是“坊”,也是“社”,饅頭坊合作社由院東頭鎮吉家莊村黨支部領辦,聯合周圍劉家店子村等三個村莊共同出資合辦。
“我們這幾個村種糧大戶多,加上這些年有種糧補貼,老百姓生產積極性很高,但直接銷售小麥的話,價格相對較低。我們就開始琢磨,為什么不將磨成的面粉做成饅頭,來提升小麥的價值呢?”吉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馬玉良說。
然而,那時候劉家店子村合作社面臨著資金不足、資源受限等情況,這與吉家莊村以及周邊幾個村的情況大同小異。
在鎮黨委的支持下,2023年,吉家莊村通過盤活閑置老舊院落,聯合東水旺、西水旺、煙家莊等3個村莊成立了饅頭坊合作社,又與劉家店子村等幾個合作社成立聯合社,形成資源共享、抱團取暖的發展格局。
饅頭坊剛成立時,四個村共同出資用于饅頭坊房屋和院落建設以及購買設備和雇用工人。“縣里有‘千員帶萬社’行動,不怕不會,也不怕干不好,都給指導得明明白白……”馬玉良所說的“千員帶萬社”行動,就是該縣從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抽調業務骨干,組建政策輔導員隊伍,到各鄉村合作社開展政策輔導、重要環節技術培訓的行動。
“饅頭坊制作的老面饅頭由粗面蒸制而成,雖然外觀暗黃,但是保留了原始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深受消費者喜愛。”合作社負責人陳學文說,“雖然合作社這幾年運行得也很好,但是面臨著產業鏈條短、品牌營銷弱,產品附加值偏低的實際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合作社玩起了“新花樣”,入駐抖音、開視頻號、網紅帶貨……讓老面饅頭離開了當地“老圈子”,也帶動了周邊新生業態的發展。目前,合作社的饅頭銷量逐步提升,可日產饅頭1000余斤,年銷售額達40萬元,帶動15人就業。
“現在,我們正研究饅頭制作的新方法,爭取明年做出更多不同樣式和味道的饅頭,讓饅頭既看著漂亮,還能吃著美味又健康。”說起合作社以后的發展,馬玉良信心滿滿。
03
利益聯結
鏈動合作社農戶
青山環抱,流水潺潺,在沂水縣諸葛鎮,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百余口魚池,成群的魚兒爭相覓食,濺起朵朵水花,上萬條圓潤飽滿的“金魚之王”——蘭壽金魚往來游弋,猶如一幅流動的水墨畫。
“魚池主要繁養蘭壽、泰獅等觀賞魚品種,幾池金魚一點也不費勁,一會兒工夫就喂了。”諸葛鎮下梭峪村養殖戶王富慶撒了一把餌料,歡喜地算著一筆收入明細賬,“合作社按照每尾40元的價格對我們養殖的成品魚進行回收,除去成本,每尾魚凈利潤在30元以上,每年每池純增收3600—4000元。”
可觀的收益吸引了眾多村民紛紛加入合作社。為滿足村民的需求,今年合作社又在村內的一塊閑置土地上擴建了48個新魚池。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如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是合作社長久發展的關鍵環節。在諸葛鎮,許多農民像王富慶一樣實現增收致富,這與該鎮不斷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有著密切關系。
2024年,諸葛鎮黨委引領上梭峪村、下梭峪村、上華莊村等18家村黨支部領辦觀賞魚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結合市場需求進行深入調研,決定依托“九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苗氏金魚繁養項目。
“為了能讓村民賺到錢,聯合社構建了‘企業+鎮級聯合社+村級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采取‘企業繁育、農戶代養、技術支持、統一銷售’的方式,實現共富共贏。”苗氏漁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苗健介紹。
苗氏漁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養殖的魚兒圓潤飽滿。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聯合社通過打造養殖池建設,鼓勵參與合作社的農戶代養,通過盤活村集體、農戶院落等閑置空地資源,推進觀賞魚養殖進村入戶。其間,園區統一提供魚苗、飼料,統一選派技術員現場提供指導培訓,確保成活率達到98%以上,在技術培訓、成品魚銷售等環節提供一條龍服務。
“這種利益聯結模式最大的好處和優勢就在于,能夠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強化聯農帶農效果,為農戶參與發展合作社提供堅實的保障。”諸葛鎮黨委書記劉濤表示。
2024年,全鎮18家村黨支部領辦觀賞魚養殖合作社、785個養殖池實現經營性收入298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83.5萬元,農戶增收200余萬元。“下一步,我們將聚焦農文旅融合思路,規劃建設集觀賞魚繁育養殖、展示銷售、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漁歌小鎮’,持續擴大特色產業規模,提升聯農帶農能力,走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之路。”沂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玉濤表示。
(作者單位:公彥豪、林慶團,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農業農村局;李紅林,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院東頭鎮財經服務中心)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8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