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瑞|文
摘要:今天,當我們擁有了一個沒課的下午,第一反應不是去圖書館看書或者去散步,而是開始焦慮地思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落下了”、“別人為什么這么忙我卻沒事情做”。空閑時間不會帶來自我充實的自由,而是無止境的焦慮的黑洞。推薦王新瑞同學的深度思考,提出了一個極有價值的問題。邀請親愛的讀者在評論區留言,你過度自律嗎?你眼中的“無聊自由”是什么?
今天的大學生,好像變得越來越“自律”了:清晨七點的圖書館已經座無虛席,午休時間的實驗室里機械臂仍在運轉,深夜時分的自習室依然燈光通明。人人都拼了命地把自己打造成“六邊形戰士”——高績點、名企實習、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學科競賽、學生工作多線程推進。我們的待辦事項越來越多,也隨之變得越來越有時間觀念,把每一天的24小時用各種任務填得滿滿當當,越來越早地為將來步入社會鑄造漂亮的履歷作為鎧甲。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看似高效的生活背后,是 “無聊自由” 的悄然消逝——這里的“無聊”并非貶義的無所事事,而是指未被功利目標填滿的留白時間,是大學生進行自我凝視、創造性思考和精神沉淀的權利。被我們弄丟的“無聊自由”,是一種能夠自主支配閑暇時間、享受獨處、與自我內心對話的自由。它是大學生在學業之余,得以放松身心、放飛思緒、探索自我、激發創造力的重要空間。
漢娜?阿倫特在《人的境況》中將人的時間分為勞動時間、閑暇時間與空洞時間。在過去的傳統大學生活中,“無聊自由”是一種常態,是對閑暇時間的一種實踐性詮釋——學生們漫步林蔭道時的遐想、圖書館里沉浸的閱讀、宿舍中與好友無主題的漫談……這些未被功利主義填滿的空白在當今逐漸被我們丟棄了,可它們恰恰為大學生精神成長和自我認知提供了重要養分。而當社會將“自律”異化為壓榨時間的律令,閑暇時間便演化為空洞時間:發呆被視為“低效”,漫步被量化成“步數”,閑聊被壓縮進“社交KPI”。效率至上的社會規訓下,“無聊”成為一種道德缺陷,學生被迫用填滿每一分鐘的“自律”證明自己的價值,卻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向內探索自我的能力。
今天,當我們擁有了一個沒課的下午,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欣喜于有時間去圖書館讀一本喜歡的書,而是開始焦慮地思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落下了”、“別人為什么這么忙我卻沒事情做”。空閑時間不會帶來自我充實的自由,而是無止境的焦慮的黑洞。當“優秀大學生”的標準被簡化為“高績點+名企實習+競賽獎項”的量化公式時,學生就被理所當然地被放入公式的格子里,在規定的大學四年內完美地完成指定任務,拿著漂亮的履歷走向社會,在不斷被壓縮的標準化流程中喪失個性和創造力。
與此同時,“無聊”被視為可恥的時間浪費。我們變得不敢安心休息,愧于接受“無聊”,發呆、散步、漫談這類無法產生即時效益的行為,統統被排除在了大學生活的意義之外。日程表滿滿當當,以至于我們不敢花一點點時間停下休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卻時常因焦慮困在短視頻等碎片化娛樂中,這樣看似和“無聊”不沾邊的、忙碌的我們,實際上卻在真正進入一種深度的無聊和無意義狀態。
而殺死我們“無聊自由”的更隱蔽的規訓,來自社會評價體系的壓力帶來的時間焦慮。家長、老師乃至整個社會彌漫著急躁的成功學氣息,用“成功”作為唯一標尺,將大學生的時間價值量化為 GPA、競賽名次、實習證明。中青報在2024年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78% 的大學生認為 “不努力就會被淘汰”,這種集體無意識催生了 “時間焦慮癥”。我們不敢浪費哪怕一分鐘,因為每一秒的 “無效” 都可能成為未來競爭中的劣勢。時間成為一種壓迫性力量,“無聊”在成功學的價值導向下被定義為原罪。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與智能設備則成為時間規訓的幫兇,我們舍不得花大塊時間深度思考、深度閱讀,但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卻看起來完美地幫我們填上了喘息的時間。實際的結果往往是,看似不花時間的短視頻卻能霸占我們所有的空閑時間。平臺通過算法精準推送,將大學生的碎片時間切割成 15 秒的快感單元。這種 “數字鴉片” 不僅擠占了深度思考的空間,更培養出即時滿足的思維慣性。當無聊感來襲時,他們習慣性地打開手機,用虛擬刺激填補精神空虛,心里想著“就刷一下”,卻在不知不覺中淪為算法的奴隸,也因此失去了主動安排空閑時間的無聊自由。
休閑時間的異化更為觸目驚心。周末不再是放松身心的時段,而是被改造成“充電時間”:上午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下午學習外語,晚上參與社交活動。就連睡覺都被納入效率體系,當休閑時間被徹底工具化,大學生失去了與自我對話的機會,也喪失了從無聊中孕育創造力的可能。“浪費時間” 被等同于 “浪費生命”,這種價值觀導致大學生陷入 “時間貧困” 的惡性循環:為了積累 “有效時間”,他們犧牲睡眠、健康和人際關系,卻在透支精力后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修復身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無聊能激發創造力,而長期處于高壓狀態會導致認知僵化。亞利桑那大學也有實驗顯示,有創造力的人在獨處時更能享受無聊,通過自由聯想產生靈感。反觀當代失去“無聊自由”的大學生:我們的大腦被信息洪流裹挾,思維被固化在既定框架中,創新能力在時間規訓中逐漸退化。當大學生的每一分鐘都被規劃,他們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也喪失了追問生命意義的自由。這種主體性的消解,使得他們在面對未來時陷入迷茫:即使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難以找到真正的人生價值。
突破時間規訓的桎梏,找回“無聊自由”,需要一場時間倫理的革命。在這個被效率綁架的時代,大學生喪失的不僅是 “無聊自由”,更是對生命本質的感知能力。當時間淪為工具,當無聊成為禁忌,我們正在親手埋葬人類最寶貴的創造力與精神自由。唯有打破時間規訓的枷鎖,重新發現無聊中的自由和可能性,才能在這個加速的世界中找回屬于自己的生命節奏。這不僅是大學生的救贖,更是整個社會的精神突圍。
當夕陽把教學樓的窗格染成金黃色,不妨合上電腦,允許自己沒有劃掉所有待辦事項,或許就在你靜靜地看夕陽的十分鐘里,那些被壓力絞碎的想象力正在悄然重組。佩索阿曾說:"除掉睡眠,人的一輩子只有一萬多天。人與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活了一天,卻重復了一萬多次。"在這個效率至上的時代,捍衛“無聊自由”,關乎每一個個體追尋生命意義的權利——可能是梧桐葉緩緩飄落的三十秒,可能是在圖書館看書時讀到的一句話,可能是散步時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哼唱的半句旋律,唯有守住不被規訓的精神自留地,我們才能在看似無意義的時間夾縫中,培育出自由思想的綠洲。
這本《時評中國5:用批判性思維阻斷庸常》,如書名所呈現,就是分享深度觀點表達的一些思維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理所當然”,太多“理所當然”凍結在絲滑的判斷中,讓我們的很多寫作停留于膚淺的表面,在觀點的“自由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相比前面幾本“時評中國”,本書更重視閱讀積累和思維方法的訓練,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如何在閱讀中形成積累,如何在日常養成批判性思維方法,如何找到有競爭力的角度,如何讓表達既有深度又有美感,讓時評和議論文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本書每一章前特別增加了“10個閱讀與積累技巧”“10種讓角度與眾不同的方法”“增加語言感染力的10個途徑”“迅速提升寫作流暢感的10個步驟”等方法卡片,提升快思、快寫、快傳的寫作實操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