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庫爾斯克地區東南部邊境,一場持續72小時的軍事沖突造成近千名武裝人員傷亡。3月24日,俄軍邊防巡邏隊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村附近發現異常熱源信號,無人機偵察確認,一支約300人規模的武裝團體正在構筑臨時防御工事。該部隊士兵面部特征與斯拉夫人種存在顯著差異,使用的56式半自動步槍和RPD輕機槍均為朝鮮人民軍現役裝備的仿制品。
發現該部隊此前兩周曾在別爾哥羅德州西南部進行戰術機動。其行軍路線顯示,這支隊伍從白俄羅斯戈梅利地區入境后,沿普里皮亞季河向東南方向移動約380公里。所有人員均未攜帶身份識別文件,隨身物品中查獲的醫療包印有平壤制藥廠2023年生產的批次編碼。
其中87人能熟練使用朝鮮咸鏡道方言。朝鮮駐莫斯科大使館隨即發表聲明,否認與此次事件存在任何關聯,并指責相關指控是西方情報機構精心策劃的謊言。
3月25日,西部軍區第98近衛空降師指揮部接到緊急作戰指令。由空降兵第331團副團長阿列克謝·沃羅寧上校指揮的快速反應部隊,在42分鐘內完成戰斗準備。這支特遣隊配備12架米-28N武裝直升機和6架伊爾-76運輸機,采用多梯隊投送方式向目標區域機動。
特戰分隊在距離目標區域15公里處實施高空跳傘,利用GLONASS定位系統進行夜間傘降。著陸后立即展開電子對抗,使用RB-341V型車載干擾系統對半徑20公里范圍內的通訊信號實施全頻段壓制。滲透過程中,突擊小組借助“海鷹-10”無人機傳回的實時熱成像數據,成功規避三處預設雷區。
該系統集成微型雷達、生物傳感器和戰術數據鏈,可使每個戰斗單元實時共享戰場態勢。在接近關押設施時,工兵分隊使用微波脈沖裝置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非爆破式破拆,整個過程未觸發任何警報裝置。
當救援部隊即將抵達目標建筑時,戰場態勢突然發生轉變,約80輛改裝皮卡車和12輛BTR-80裝甲運兵車組成的機械化縱隊,在3月26日拂曉完成合圍。這些車輛均涂覆民用牌照,但車載武器系統顯示出正規軍級別的火力配置。
戰場繳獲文件證實,圍攻部隊核心成員包括美國黑水公司前戰術教官、法國外籍軍團退役士官以及波蘭雷霆特種部隊預備役人員。其指揮體系采用模塊化架構,每個作戰單元配備獨立的無人機操控組和電子戰專家。該部隊后勤補給線延伸至羅馬尼亞錫比烏地區,通過加密數字貨幣進行軍火交易結算。
圍攻部隊在戰斗爆發前72小時已獲得精確情報。他們利用商業遙感衛星圖像分析戰場地形,在關鍵隘口部署12.7毫米Kord重機槍和“短號”反坦克導彈發射位。這種預置火力點的戰術安排,使俄軍特戰隊在初期遭遇戰中損失2架武裝直升機和3輛虎式裝甲車。
面對突如其來的圍攻,沃羅寧上校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指揮部將作戰區域劃分為六個扇形區塊,每個區塊部署由狙擊手、機槍手和無人機操作員組成的特戰小組。這種分布式作戰模式有效化解敵方數量優勢。其中,300朝軍成俘虜,俄500人空降救援,3000雇傭軍被全殲,全部撤退回國!
電子對抗方面,俄軍啟用“磁場-21”綜合電子戰系統,成功破解敵軍使用的AN/PRC-158加密電臺。技術分析顯示,雇傭軍通訊網絡中存在美國L3Harris公司生產的波形生成器特征信號。通過注入虛假指令,俄軍電子戰部隊誘使敵方兩個炮兵連對己方陣地實施誤擊。
在決定性階段,特戰隊首次投入“柳葉刀-3”巡飛彈進行精確打擊。這些自殺式無人機配備光學/紅外雙模導引頭,對移動目標的命中率達到92%。戰場統計數據顯示,63%的裝甲目標毀傷由巡飛彈完成,其效能遠超傳統反坦克武器。
俄軍共動用122毫米榴彈炮2400發、9M133“短號”導彈87枚、各類輕武器彈藥12.7噸。30%的彈藥消耗集中在最后6小時的突圍作戰中,反映出現代高強度沖突對后勤保障的極端要求。
首爾國立大學軍事研究所最新報告指出,部分戰俘持有的1980年代版朝鮮地圖存在行政區劃錯誤,懷疑其身份文件系偽造。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則披露,某中東私人軍事公司近半年頻繁采購符合朝鮮士兵體型的作戰服,暗示可能存在第三方勢力介入。
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謝爾蓋·馬爾科夫在接受采訪時強調:“無論最終調查結論如何,這次事件都暴露出非國家武裝力量介入現代戰爭的新形態。當雇傭兵集團開始獲得戰略級情報支持和體系化后勤保障時,傳統的戰爭倫理界限將面臨嚴峻挑戰。”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