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為什么被稱為人民子弟兵?這個稱謂的源起得從平山團說起。而平山團的故事,得從平山縣說起。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是戰爭年代廣為流傳的《平山支前民謠》,傳頌著平山縣濃濃的軍民魚水情。
平山,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腹地,西周時是中山古國的故地,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平山更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中國革命勝地西柏坡的所在地。1948年春天,毛澤東率中共中央前委離開陜北東渡黃河到達平山縣西柏坡,在此,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新中國從這里走來”。
在平山留下了太多抗戰史上的壯舉,平山團的創建就是其中之一。聶榮臻稱平山為“晉察冀的烏克蘭”,嘉獎平山團為“太行山鐵的子弟兵”,人民軍隊被稱為人民子弟兵由此而來。這支部隊后來南征北返,立下赫赫戰功,幾經整編,但平山團成為它永不磨滅的番號。
平山團的組建:120師359旅718團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全面抗戰開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第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第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和總部特務團。120師轄358、359旅,其中,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轄717、718團。
1937年9月,359旅(718團留守延安,改為留守兵團警備第八團)從陜北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旅長陳伯鈞留在陜北,保衛陜甘寧大后方。副旅長王震率領旅部和717團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1937年10月3日,王震派出劉道生、陳宗堯、左齊率領359旅戰地救亡工作服務團來到平山縣開展擴兵工作。平山縣黨組織提出“有人出人,有槍出槍,有錢出錢,有糧出糧”。
1937年11月,平山人民響應號召,1500多名子弟參軍入伍,僅用一個月時間,一支由平山子弟組成的平山獨立團就正式成立了,開創了建軍史上的先例。成立次日,平山團從平山縣洪子店出發,開赴山西359旅駐地歸建。1938年1月,平山團到達山西崞縣,由于原來的718團已經脫離了359旅建制,平山團改番號為359旅718團,團長陳宗堯,政委羅章。
上下細腰澗殲滅戰,平山團受到聶榮臻司令員嘉獎
剛組建一個月的平山團就在山西崞縣首戰首捷。后來,平山團取得了多次戰斗勝利,對保衛晉察冀邊區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5月,718團與717團取得了著名的上下細腰澗殲滅戰的勝利,全殲被圍日軍1000多人。戰斗勝利這天,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親自擬寫嘉獎令,刊登在《抗敵報》頭版,稱平山團是子弟兵,由此人民子弟兵成為人民軍隊的別稱。
平山團全體指戰員同志們!你們無限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在我晉察冀軍區的抗戰史上已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榮的一頁。你們不屈不撓,流血戰斗的光榮勝利,已經證明了你們是八路軍的模范部隊之一,是中華民族最忠誠的后裔。你們是平山的子弟,邊區的子弟,生長在太行山脈上,你們執行了捍衛家鄉、捍衛軍區、邊區的任務。這特別證實了你們是平山子弟的優秀武裝,邊區子弟的優秀武裝,你們是“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
白求恩1938年至1939年在晉察冀邊區工作,也犧牲在那里,他在日記中時常提到“八團”(平山團),稱他們是“樸實可愛的孩子”“穿著軍裝的勞動人民”。他這樣描述:“他們平均年齡是二十二歲……通常是些大個子,六尺高,強壯而黝黑,一舉一動又沉著,又有明確的目的性。有一種果敢的風度。為他們服務,確實是一種幸福……”
回師陜甘寧,開展南泥灣大生產運動
1939年10月的延安,形勢異常嚴峻,國民黨軍隊不斷增兵包圍封鎖陜甘寧邊區,并且頻繁制造摩擦,而日軍則試圖跨過黃河進擊中央機關。屢立戰功的平山團跟隨王震回師陜甘寧,駐扎在黃河西岸衛戍延安,猶如一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牢牢保衛著陜甘寧邊區的東大門。
在保衛邊區的同時,1941年3月,359旅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挺進南泥灣開荒,把南泥灣當作一片特殊的戰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開墾成了陜北好江南。作為359旅先遣部隊首駐南泥灣的,正是平山團,他們是南泥灣精神的代表。718團(平山團)政委左齊因為在戰爭中失去左臂不能拿镢頭開荒,就給戰士們燒水做飯,挑送上山。120師師長賀龍盛贊718團是“文武八團”。
參加南下支隊,南征北返
1944年11月,為增強華南的抗日力量,由359旅主力組建了南下支隊,即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王震任司令員,千里轉戰,到華南地區開辟根據地。平山團是第二大隊,跟隨王震南下,打到湖南、廣東一帶。在南下作戰中,平山團團長陳宗堯犧牲。部隊緊急北返,沖破國民黨軍重重阻撓進入中原解放區,編入李先念領導的中原軍區。王震和李先念一起領導了中原突圍,創造了解放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南下支隊歷時近一年,轉戰七個省,被稱為“第二次長征”。1946年,359旅勝利突圍、歷經艱險回到延安,此時,早年從平山參軍的老戰士經過八年抗戰已經剩余不到200人。
駐屯新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新中國建立之初,新疆哈密發生動亂,王震主動請纓率領359旅進軍新疆平亂,穩定了新疆局勢,新疆和平解放。在翻越終年積雪的祁連山時,153名平山團戰士凍死。面對荒漠戈壁,王震下令在新疆開墾屯田,他們拿起拓荒的鋤頭,要建設第二個南泥灣。這樣,平山團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第一批人。
1954年10月,中央命令這一批駐疆戰士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至此,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兵團人。他們的任務只有四個字:屯墾戍邊。平山團開赴最為艱苦的南疆塔里木河上游,駐扎在阿克蘇,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一團,自此他們再也沒有離開新疆。
滾滾滹沱河,巍巍太行山,晉察冀是平山團成長的搖籃。南征北返,進軍西北,駐屯新疆,從抗日勁旅到屯墾模范,平山團無愧人民子弟兵的稱號。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如今的平山團里恐怕已經沒有一個平山人,但平山魂始終留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