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醫生,我早上一覺起來,大腳趾關節痛的不得了,怎么回事啊?”門診一位青年男子一瘸一拐的走進來。
“噢,你這應該是痛風發作了!”我看了一眼患者的腳,不緊不慢的說著。
“啊,我這么年輕,也會得痛風嗎?”小伙子疑惑的問道。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痛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年輕化。
1.
什么是痛風?
痛風,要先從尿酸說起。
當體內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障礙時便會發生高尿酸血癥,而尿酸的升高,為痛風發作奠定了基礎。
血液中的尿酸濃度較高時,血液循環的時候經過一些溫度較低的地方(如足趾、腳踝、膝蓋),其中的一部分尿酸鹽結晶就容易沉積,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這些結晶就會刺激關節滑膜產生急性炎癥,表現為關節紅腫、劇烈疼痛,即痛風發作。
但并非所有的高尿酸血癥都會導致痛風發作,有以下情況的人更容易發作:
1)遺傳:有痛風家族史的人往往更容易發痛風。
2)飲食:長期攝入高嘌呤的食物、飲酒、暴飲暴食等。
3)生活方式:肥胖、久坐、缺乏運動等。
4)藥物: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吲達帕胺)、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ACEI(普利類降壓藥)和非氯沙坦ARB(沙坦類降壓藥)、阿司匹林、吡嗪酰胺等。
5)疾病:腎臟疾病、血液病、腫瘤等。
2.
痛風發作了怎么辦?
痛風發作時最重要的是止痛,程度較輕的可以采取冰敷來緩解,若緩解不了,可以采取藥物治療,常用的治療痛風的藥物: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糖皮質激素。
1)秋水仙堿:在痛風發作的24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但由于秋水仙堿的毒副作用較大(如: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反應,肝、腎損害及骨髓抑制等),建議小劑量使用,推薦首次口服1.0mg,1小時后服用0.5mg,24小時內可再用0.5mg;次日每天2次,每次0.5mg,在1天內劑量不超過2mg的情況下,是相對安全的。
2)非甾體抗炎藥:建議早期、足量、足療程使用,直到癥狀完全緩解,通常需要數天至2周的時間。常用的有依托考昔、塞來昔布、美洛昔康、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具體用法用量建議遵醫囑)。
3)糖皮質激素:一般推薦口服潑尼松10-15mg,每日2-3次,連續用藥5-10d停藥,或用藥2-5d后逐漸減量,總療程7-10d,不宜長期使用。若口服效果差或者口服不耐受時,可以選擇肌肉注射或者靜脈使用。
3.
發作間歇期應該如何降尿酸?
1、生活方式:
1)避免受涼,特別是手、足、膝關節等好發部位的保暖。
2)適量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尿酸,但要避免劇烈運動。
3)多飲水,建議每日2升以上,避免高糖飲料,嚴格限制酒精的攝入,所有的酒類都應該避免飲用。
4)低嘌呤飲食,避免食用海鮮、豆制品、動物內臟、肉湯等。
2、藥物治療:
如果以上措施仍不達標,就需要堅持長期用藥治療。
1)抑制尿酸合成:主要有別嘌醇和非布司他,別嘌醇由于可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嚴重者可發生致死性的剝脫性皮炎等超敏反應綜合征,故用藥前應篩查HLA-B?5801基因,基因陽性者不推薦使用。
非布司可引起肝功能損害,故使用期間應監測肝功能,超過正常參考值上限3倍則需酌情減量或停藥,由于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應謹慎使用。
2)促進尿酸排泄:對于腎功能正常且無泌尿系結石的患者,可以選擇使用苯溴馬隆,同時應大量飲水。
3)堿化尿液:當患者晨尿pH值<6.0,尤其是正在服用促尿酸排泄藥物時,建議服用枸櫞酸制劑、碳酸氫鈉堿化尿液,使晨尿pH值維持在6.2~6.9,以降低尿酸性腎結石的發生風險和利于尿酸性腎結石的溶解。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視頻/資訊/文章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習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有不適請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下留言。
作者介紹
李道鴻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
全科醫學科主任醫師
簡介:主任醫師,全科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副主任,碩士研究生,2000年畢業于徐州醫學院,在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內科工作三年,2006年研究生畢業于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專業。公開發表論文數篇,2019年赴美國梅奧診所進修,2016年參與完成吳江區科技局科研一項,獲得吳江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吳江區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長: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壓病、冠心病等的診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