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新規發布后,36%的資產還能不能做?或者,36%的資金還能不能拿到。
能嗎?首先國有行、股份行這些過去就不搭理助貸平臺的,不用想了。大廠旗下的分潤式助貸除外。
能嗎?可以確定的是:當前的助貸模式下,24%一定不能適配。
這點,更合規的消金公司已經蹚過路了。
1、 24%的消金公司賺錢嗎?
看下幾個頭部消費金融的業績:
螞蟻消費金融總資產超3000億元,營收152億元,凈利潤約31億元,招聯消費金融總資產超1600億元,營收約173億元,凈利潤30億元。與其他消費金融相比,螞蟻和招聯都有自己的超級流量入口,獲客費用有限,所以業績尚可。
與頭部商業銀行比較,它們的ROI是頭部銀行的5~10倍,ROE卻是頭部銀行的0.1~0.2倍。
沒有這種入口的呢?更慘。
興業消費金融總資產超800億元,營收約101億元,凈利潤4.3億元;中銀消費金融總資產近800億元,營收約72億元,凈利潤不足5000萬元。
當然,也有業績好到爆炸的消金公司,但它們中多多少少都有與36%搭邊。比如今年315期間,某消金公司被爆借道三方收取36%的息費,再比如APR36%。
從業務本質來看,沒有超級入口的頭部消費金融與融擔模式下助貸極度相似,都是自主獲客,都是承擔或變相承擔信貸風險。
但頭部消費金融的客群更好。
比較嚴格的執行24%的利率上限,連它們盈利情況都差到如此地步,更何況助貸平臺呢?
當前的助貸模式,承擔不了24%之重。
2、 合規與市場的階段性選擇
36%能不能做?助貸新規管的不是助貸平臺,而是銀行,所以做不做最終不是助貸平臺決定。
以成本與收益的角度看:若助貸資產給到6%的利息收入,并且低風險,商業銀行能夠拿到的凈息差約是4.5%,而2024年,商業銀行凈息差1.52%,在2025年還會進一步下降。(6%只是舉例,不用以現狀反駁)
亦即,來自助貸的資產不僅低風險,而且收益是平均收益的3倍,甚至以上。
因為2024年城商行的凈息差僅1.38%。既然是行業均值就會有上下波動,有些銀行凈息差已經逼近1%了,那么四五倍的超額收益難道沒有誘惑力嗎?
那么,最終是做決定的是合規還是市場?分階段去看。
第一階段的重點是合規,所以當前36%的資金緊俏問題必然出現,畢竟頂風作案的性質可不一樣。
第二階段應當是合規與市場平衡。
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是,民間高利貸的利率可不止36%。
3、 什么模式適合24%的助貸
再延伸一下,如果24%作為助貸業務的必要條件落地,什么樣的助貸模式適配?
首先可以確定,助貸不能繼續以“各種形式承擔風險成本”,融擔也好、保險也罷,統統退出歷史舞臺,既然不承擔風險了,催收也銀行自己干了吧。那么催收又會為銀行衍生出更高的合規風險。
然后,不承擔風險的助貸會成為一個無限接近貸超的流量分發平臺,或者直接以廣告公司的形式出現:你付給我1個億,我給你搞X萬個客戶,或者發放X億的貸款。
從合規的角度講,這種生意對助貸平臺還怪好的嘞。
最后,助貸的市場風險是長期的,且隨著行業體量增加,輿論風險必然會愈演愈烈,且行且珍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