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提及風箏,大家腦海中總是呈現一幅浪漫的場景。隨風飛舞的風箏,執手共放繩的伙伴,天真爛漫,著實有趣。
如果說風箏就只是“浪漫”“充滿樂趣”,可能是因為:你還沒見識過風箏的真正魅力~
人類最早的“飛行器”
春天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各色風箏裝點天空,它們從青青草坪起飛,時而頑皮地在空中搖曳,時而縱身一躍直刺云端。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你瞧~天空直接變風箏界的“整活現場”!鯊魚天團直接C位出道,藍的、紫的、黑的等各色鯊魚風箏在空中“遨游”,仿佛在開海底狂歡派對。
旁邊還有彩色小風箏來“串場”,像是在與鯊魚們歡快嬉戲,整個畫面生動又有趣,宛如一場奇妙的空中派對。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除了鯊魚,天空中還飄著幾條巨大的章魚,觸須舞動間靈動飄逸,宛如海底精靈在云端嬉戲。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引人注目的還得是雄鷹風箏,它完美復刻了真鷹的外形,那銳利的鷹眼,仿佛能洞察世間一切;強健的翅膀,線條流暢,肌肉感十足,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刃,隨時準備劃破長空;緊握的鷹爪,更是透著一股狠勁兒。
從正面看,就像一只雄鷹在天空中翱翔,時而俯沖而下,時而盤旋上升,那氣勢,仿佛下一秒就會撲下來叼走你手中的零食。它的羽毛紋理精細,色彩搭配自然,從遠處看,簡直能以假亂真,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天空中還有立體金魚風箏、關公風箏、軟體青蛙風箏……色彩斑斕,形狀不同的各色風箏在天空競相飛舞、爭奇斗艷,場面十分壯觀。
在為風箏的逼真形態驚嘆之余,你是否想過,為什么會有風箏的出現?
其實,風箏起源于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雖然目前對于風箏的起源,尚無定論,但在《南史·侯景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賊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蕩之事,期望援軍。既而中外斷絕,有羊車兒獻計,作紙鴉系以長繩,藏敕于中。簡文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而放,冀得書達。群賊駭之,謂是厭勝之術,又射下之。”
梁簡文帝及其官員被圍困在內城臺城時,他們將求援的書信放在風箏上,以此向外傳遞消息。這是風箏第一次因實用性出現在史料記載中。關于用風箏報信,在《芝田錄》和《事物紀原》中也記錄了這件事。
這些史料證實,風箏當時在我國南部地區已經廣泛存在,并應用于軍事和政治中。
在《墨子》和《韓非子》中所記載的“木鳶”,有一種名為“木鳶”的飛行器。
《墨子》中提到公輸子(魯班)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韓非子》則記述墨子為做木鳶花了三年時間。
圖源:CCTV紀錄
從“鵲”“木鳶”等名稱可以看出,古人大概是受了鳥類的啟發,木鳶張開雙翼借風而行,雖與風箏的飛行原理略有不同,但這是古人對飛行器的早期探索。
根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國在商周時代對風能就有了一定認識和利用。漢代時期,古人通過風能提高航速。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和對自然認知的提升,古人對風能的探索逐漸衍生出了風箏,并將其應用于軍事、政治、科技等多個方面。
風箏起飛的秘密,
都藏在這些技巧里
太原傳統風箏制作技藝可歸納為“四藝”,一是扎、二是糊、三是繪畫、四是放飛,形成了一套嚴謹而精密的工藝體系。
制作開始時需精選陽面生長五年以上、竹節修長的優質毛竹作為骨架原料,經過三年自然存放后,通過浸泡與風干的循環處理使竹材充分穩定,再經精密切削加工備料。
圖源:迎澤發布
骨架制作階段,匠人依據設計圖樣對竹材分段烘烤塑形,定型后的構件需在密閉環境中二次烘烤以增強柔韌性,隨后運用傳統綁扎技法將各構件組合成完整框架。
表面處理工藝中,匠人根據骨架尺寸裁制蒙面材料,以明礬水與桃膠水形成雙重防水層,再施以三至五層漸變彩繪工藝,通過分層上色確保空中觀賞的透視效果,彩繪完成后進行二次防水處理,經整燙定型后進入裱糊工序。
圖源:CCTV紀錄
成型階段需將裱糊成品置于恒溫箱內慢溫烘干三至五日,最終通過調試展現其靈動特性:既可運用盤鷹技法實現立體空間多向盤旋,又能串聯千余只編隊飛行,還能通過單人或多人協作操控完成“巨龍騰飛”等大型動態表演及預設軌跡演繹。
圖源:迎澤發布
部分風箏還會通過機械傳動設計,可呈現眼部轉動、肢體擺動等動態細節。整套工藝涵蓋選材標準、竹材熱塑、分層彩繪及提線配置等技術要點,體現傳統手工造物的精妙特性。
古人,將祝福放在了風箏里
風箏,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風箏的繪制常常暗含祈福的寓意,曹雪芹在《南鷂北鳶考工記》中詳細記錄了風箏的制作方法和繪制技巧,他通過風箏的繪制,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融入其中。
《南鷂北鳶考工志》中用“扎燕”風箏系列,將燕子擬人化,因為燕子是“喜之征,春之象”,所以想利用擬人法,“使其眉目口角,均呈喜相”。
肥燕象征壯年男性,其設計強調“廣額豐發腰含笑,眉梢上軒見喜顏”,藍紫色底紋諧音“男子”,燕爪握拳寓意“蓄勢待發權在握”。
圖源:CCTV紀錄
瘦燕代表女性美,身形纖細如“酥胸雙凸柳腰纖”,彩繪以桃紅柳綠為主,呼應“彩蝶雙雙飛上下,不負春光舞蹁躚”的浪漫意象。
圖源:CCTV紀錄
比翼燕則化用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鳥”的詩意,雙頭對視、共銜牡丹,體現“為筑雙棲室,擷取連理枝”的夫妻情深。
圖源:CCTV紀錄
甚至曹雪芹提出“艷而不厭”的設色原則,采用對比色增強視覺沖擊。例如“黑鍋底”風箏通過黑白倒圖技法,以單色呈現強烈對比,既雅淡又奪目,暗含“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
在《倒圖歌訣》中,他寫道:“填墨為范成倒圖,黑白易位抑何殊”,通過色彩顛倒的技法,象征“否極泰來”的祈福心理。
中國風箏的繪制融合了諧音、象征、神話等文化元素。
求福:沙燕風箏(娃娃燕)的中間是條金魚,寓意“連年有余、金玉滿堂”;兩邊分別是兩只蝙蝠,寓意“福到眼前”。
喜慶:雙喜字、鴛鴦圖案隱喻婚姻美滿,百蝶、百花紋樣烘托節慶氛圍。
祥瑞:龍鳳、麒麟等瑞獸傳遞“龍鳳呈祥”“百鳥朝鳳”的盛世愿景。
圖源:CCTV紀錄
《紅樓夢》第七回,紫鵑、黛玉等人放風箏,李紈道(對黛玉):“放風箏圖的是這一樂,所以又說放晦氣,你更該多放些,把你這病根都帶了去就好了”。
圖源:CCTV紀錄
風箏,不僅是春天里的一抹亮色,是承載著滿滿祝福的“空中精靈”。
風箏的繪制從來都不是隨意的涂鴉,每一筆每一畫都暗藏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祈愿,是希望風箏飛得越高,這些愿望就能傳得越遠。
所以,當你看到一只只色彩斑斕的風箏在天空中翱翔時,不妨想想,那些放風箏的人,把多少美好的祈愿都寄托在了這輕飄飄的紙鳶上。
來源:人說山西好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