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發生時,顱內大血管被血栓堵塞,每延遲治療1分鐘,就會導致大量神經細胞死亡。取栓手術中,取栓器械能否快速、精準送達血栓位置,直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顱內支持導管作為神經介入治療的重要器械,為取栓器械提供穩定通路,幫助其順利到達病變部位。
顱內血栓常見堵塞部位包括頸內動脈末端、大腦中動脈 M1 段等大血管。這些血管存在迂曲、分叉等復雜形態,傳統取栓器械進入顱內血管時,常面臨推送困難、支撐不足等問題。顱內支持導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設計優化。顱內支持導管的管腔直徑經過優化,能夠容納取栓支架、抽吸導管等器械通過。導管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和支撐力,柔韌性使其能夠適應顱內血管的迂曲走向,減少對血管壁的損傷。其支撐力保證了導管在血管內的穩定,為后續器械的推送提供可靠的基礎。這種特性讓導管在進入顱內血管時,能夠更好地順應血管的形態。取栓手術中,通過股動脈穿刺,將顱內支持導管經腹主動脈、頸總動脈等大血管,送達顱內病變血管近端。此過程要求導管具備良好推送性能,確保沿血管路徑順利前進。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對時間要求極高,快速建立有效治療通路是取栓手術成功的關鍵。使用顱內支持導管可縮短器械到位時間。醫生通過精準操作將導管送達目標血管,為后續取栓操作爭取時間。同時,穩定的通路降低器械在血管內操作難度,減少手術過程中血管內皮損傷、斑塊脫落等風險。與傳統取栓方式相比,顱內支持導管的應用帶來顯著改變。未使用支持導管時,醫生在復雜血管條件下調整器械位置需耗費更多時間精力,且容易出現器械到位失敗的情況。而支持導管可保障器械推送過程的順暢性,提高取栓效率和手術安全性,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型號和操作方法。術前通過影像學檢查評估患者血管結構,確定病變位置和血管形態特點,據此選擇具有合適長度、直徑和柔韌性的導管。術中憑借臨床經驗和操作技巧,將導管準確送達目標位置,并根據手術進展調整導管位置和狀態,保障取栓過程順利完成。
顱內支持導管的出現,是神經介入治療領域的一項重要進步。它針對顱內血管復雜的解剖特點和取栓手術的實際需求,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為取栓器械建立穩定、順暢的通路,它提高了手術的效率和成功率,為更多腦卒中患者爭取了恢復的機會。
導管到達目標位置后,成為后續微導管、取栓支架等器械進入遠端病變血管的通道。以機械取栓裝置為例,取栓支架需被輸送至血栓處,展開捕獲血栓后取出。若缺少支持導管提供穩定支撐,取栓支架可能因血管迂曲、血流沖擊,出現到位偏差或回撤移位,影響取栓效果。由于個體差異,顱內血管解剖結構各不相同,血管迂曲程度、病變位置存在多樣性。顱內支持導管設計多種型號和規格,以適配不同血管情況。血管迂曲明顯的患者,可選擇柔韌性好的導管型號,降低血管損傷風險;需要更強支撐力時,可選用特定結構的導管,防止器械推送時發生導管打折、移位。這種適配能力使支持導管在不同手術場景中均能發揮作用。
在急性腦卒中的救治體系中,顱內支持導管作為關鍵的一環,與早期識別、快速轉運、規范治療等環節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救治鏈條。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顱內支持導管的研究和應用也在持續深入,未來可能會有更先進的設計和功能出現,進一步提升腦卒中取栓治療的效果。
對于患者和家屬來說,了解顱內支持導管在取栓手術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治療過程,增強對治療的信心。在面對突發的腦卒中時,及時就醫并接受規范的治療,充分利用包括顱內支持導管在內的先進醫療技術,是爭取良好預后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