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為什么35歲成了職場分水嶺?”
一位資深HR的回答一針見血:
“35歲前,公司看的是你的潛力;35歲后,公司看的是你的即戰(zhàn)力。”
年輕求職者可以靠“學習能力強”“可塑性強”拿到offer,但35歲后,企業(yè)更關心的是——你能立刻帶來什么價值?你的經(jīng)驗能否直接變現(xiàn)?你的薪資是否匹配產(chǎn)出?
于是,焦慮隨之而來:投簡歷石沉大海、晉升機會變少、被年輕人取代、甚至面臨裁員風險……
35歲危機,真的存在嗎?答案是:存在,但并非無解。
01 為什么35歲成了職場“高危”年齡?
作家王欣在《北京女子圖鑒》里寫過一段話:
“25歲前,你靠努力就能贏;35歲后,你得靠選擇、資源和人脈。”
可惜很多人到了35歲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職場競爭力,仍然停留在“努力”層面。
- 技能單一,可替代性強:只會執(zhí)行,不懂策略;只會技術(shù),不懂管理。
- 性價比下降:薪資漲了,但能力沒跟上,企業(yè)更愿意用年輕人替代。
- 行業(yè)變化快: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等行業(yè),技術(shù)迭代快,經(jīng)驗反而可能成為包袱。
于是,35歲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年齡——往上走,能力不夠;往下走,面子過不去。
職場從來不講情懷,只講性價比。
02 那些35歲后依然吃香的人,做對了什么?
前段時間,某大廠裁員消息刷屏,但評論區(qū)有一條高贊留言:
“我們部門35歲以上的,全是核心骨干,一個沒動。”
為什么有人35歲被淘汰,有人卻越老越值錢?
觀察那些職場“常青樹”,他們通常具備以下特質(zhì):
- 不可替代的專業(yè)壁壘
- 要么是行業(yè)專家,要么是稀缺技術(shù)人才,企業(yè)離了他們就轉(zhuǎn)不動。
- 案例:某40歲程序員,深耕AI算法,年薪不降反升。
- 資源整合能力
- 能帶團隊、能拉客戶、能搞定關鍵問題,而不僅僅是“執(zhí)行者”。
- 案例:某銷售總監(jiān)35歲被裁,但靠著積累的客戶資源,直接創(chuàng)業(yè)年入百萬。
- 持續(xù)學習,擁抱變化
- 不依賴“老經(jīng)驗”,而是主動更新技能(比如傳統(tǒng)媒體人轉(zhuǎn)型短視頻)。
職場沒有“穩(wěn)定”,只有“不可替代”。
03 如何破解35歲危機?3個破局策略
1. 提前布局“第二曲線”
- 30歲前就要思考:如果現(xiàn)在的工作沒了,我還能靠什么賺錢?
- 比如:技術(shù)崗學管理,銷售崗積累客戶資源,文職崗發(fā)展副業(yè)。
2. 從“打工人”思維升級為“合伙人”思維
- 不要只盯著工資,而是思考:我的能力能否直接變現(xiàn)?
- 比如:設計師接私單、程序員做開源項目、運營人做自媒體。
3. 接受“降維打擊”
- 如果一線城市競爭激烈,可以考慮二三線城市;
- 如果大廠進不去,中小企業(yè)的管理層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35歲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關鍵在于,你是否準備好了。
04
作家連岳說過一句話:
“職場最大的公平,就是市場只認價值,不認年齡。”
與其焦慮“35歲被淘汰”,不如早點行動:
- 提升稀缺技能,讓自己不可替代;
- 積累資源,讓能力變成現(xiàn)金流;
- 保持學習,跟上行業(yè)變化。
真正的穩(wěn)定,不是在一家公司干到老,而是走到哪兒都有飯吃。
所以,別再問“35歲危機怎么辦”了——答案很簡單:讓自己值錢,才是最好的抗風險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