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之于《水滸傳》,清代金圣嘆曾如是評價。
《水滸傳》用殘酷、現實的筆觸,寫出了人性的陰暗面,通過梁山一百零八將,與朝廷的糾葛,充分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和農民起義的悲壯畫卷。
梁山一百零八將的起義注定是失敗的,最后得了善終的寥寥無幾,而說到梁山中得善終者,就必須要提到“入云龍”公孫勝。
在旁人還在視宋江為梁山集團的靈魂人物,公孫勝便已經早早料到了這場起義的結局。
公孫勝上山
雖然都稱梁山眾人為好漢,但事實上,這一百零八人當中,真正能夠擔得起“好漢”二字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所謂梁山好漢,大多都是遇了事、遭了難,實在沒了更好的路,才不得不被逼上了梁山,宋江便是如此。
并且,這群好漢當中也不乏,諸如“天殺星”李逵般,視人命為草芥的惡人。
李逵的“惡”是與生俱來的,他既有著似孩童般的心性魯莽且沖動,又有著極強的殺人手段,這兩點結合在同一人身上,無疑是一場災難。
而更加災難的是,李逵對宋江近乎迷信的敬重與信任。
好在,他們此時尚未加入二代梁山集團,也正因為如此,公孫勝才會選擇加入了彼時尚未得勢的二代梁山集團。
這么說或許不大準確,是晁蓋、吳用、公孫勝等人,共同創立了二代梁山集團。
凡事都需要一個契機,公孫勝加入二代梁山集團的契機,便是“生辰綱”。
要知道,公孫勝此人早在未加入二代梁山集團之前,便已經得了“入云龍”的稱號。
畢竟,師從二仙山紫虛觀羅真人的公孫勝,在文中功夫了得,實打實有著呼風喚雨、上天入地、能掐會算的本事。
對于公孫勝而言,大多數時候,他都有資本隨性而為,而劫生辰綱,便是他主動起了性。
在公孫勝的眼中,蔡京的十萬貫金珠寶貝生辰禮,皆是搜刮民脂民膏而來的不義之財,既是不義之財,蔡京自然是不配得的。
見過蕓蕓眾生相,知道世道之艱險,公孫勝決定劫了生辰綱,鬧上一番劫富濟貧。
然而,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饒是公孫勝有著天大的本事,想要憑一己之力完成這件事,也是有些難度的,那便需要有合伙人,同自己一起完成這件大事。
既然是尋找合伙人,自然是要有能力也有德行的人,才能夠讓人安心。
于是,公孫勝想到了“托塔天王”晁蓋。
彼時的晁蓋尚未落草為寇,是個能奪青石寶塔有聲名極佳的存在。
知道晁蓋也動了劫生辰綱的心思,公孫勝直接找到了晁蓋與之開誠布公,就這樣,公孫勝、晁蓋、吳用、劉唐、阮氏三雄七人,共同定下了劫綱計策。
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公孫勝一手促成了“七星聚義”。
計策是好的,劫綱也很順利,卻偏偏因為幫忙的白勝落入了官府手中,沒熬過酷刑,將眾人給招了出來。
于是,眾人只得正面與官府對抗,算是徹底沒了后路。
事實上,此時的公孫勝是有脫身的本事的,畢竟在石碣村一戰中,若是沒有公孫勝施法祭起狂風,靠著風助火勢燒了官府的船,眾人的逃跑也不會如此順利。
或許是因為公孫勝對于世道不滿已久,他沒有選擇事成之后獨善其身,而是隨著晁蓋等人一同上了梁山。
那一代梁山集團寨主王倫,擔心眾人給其招來禍端,并不想收留,卻被林沖火并徹底丟了梁山。
梁山易主,晁蓋成了二代梁山集團的掌舵人,“智多星”吳用被任命為軍師,公孫勝排名第三。
原以為眾人會攜手與共創番事業,卻沒想到,公孫勝就要下山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
誠然,梁山集團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宋江的加入,無疑是梁山集團覆滅的加速劑。
都說宋江是急公好義的大好人,但究其根本,宋江的內心和表象,顯然差距甚遠。
因著宋江仗義的性格,在得知官府對發小晁蓋等人的計劃后,給其通風報信幫了大忙。
也正是因為幫了這個忙,宋江惹上了大麻煩。
宋江本不想落草為寇,卻因被閻婆惜發現了晁蓋等人留下的書信和金條,為保名聲而怒殺閻婆惜攤上了人命官司而被發配。
得知恩公落難,連山眾人趕緊出手相救,再次邀其加入梁山集團。
宋江卻是不肯,他不愿由官轉匪,甚至不惜以死明志,逼得眾人不得不放棄了邀其上山的想法。
其實,宋江并非沒動過上梁山的心思。只是,他不能如此輕易的上了梁山罷了。
而在宋江上山前的這段時間里,他依然廣結善緣,設計結交戴宗又收獲了最忠實的“小迷弟”李逵。
由于醉后在潯陽樓上題詩一首,以表自己郁郁不得志之情,被黃文炳抓住了把柄,宋江又陷反詩危機,還連累的戴宗同自己一同被押赴刑場。
好在,靠著之前的人脈積累,梁山、揭陽、江州三路人馬29人一同救下了二人。
眾人于白龍廟中英雄小聚義,而后幫宋江報了黃文炳之仇。
此時的宋江,終于有了一個名正言順上梁山的理由,因此,這一次宋江沒有在推辭,與眾人一同上了梁山。
并且,為表其愿意與梁山眾人風雨同舟的決心,宋江以擔憂父親和弟弟受自己牽連之名,親自下山接父親和弟弟上了梁山。
忠、義、孝,宋江的人設,之于或多或少,都有些道德瑕疵的梁山眾人而言實在過于完美。
又因宋江是受了梁山的連累,晁蓋等人對于宋江是心懷感激與愧疚的。
名聲甚好,結交甚廣,能夠為梁山帶來新鮮血液,梁山眾人對于宋江的到來都是歡喜的,除了公孫勝。
靠著這些優點,宋江剛上梁山,就被推到了二把手的位置上,更可怕的是,比起晁蓋而言,梁山眾人顯然更加敬重宋江。
宋江取晁蓋而代之,只是時間問題,而沒了晁蓋的梁山集團,也不再是公孫勝之前所愿意與之為伍的那個梁山。
公孫勝早已看透了宋江的本質,他并非是甘愿背負草莽之名的人,說的直白一些,宋江的心仍掛在那岌岌可危的朝廷,梁山不過是他建功立業,贏得功名的一塊跳板,他的上位必然會給梁山帶來災殃。
雖然公孫勝極為不看好宋江,也預見了梁山集團的結局,但他卻并未同梁山眾人說到這些。
并非冷血無情,只是,他一人之言過于微小,起不到逆天的作用。
于是,公孫勝為自己選了一條新路——下梁山。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勝決定遠離這趟渾水,重回自己的逍遙日子。
于是,在宋江上山后,公孫勝以回家探母參師為由,返回家鄉。
而在其下山之前,宋江曾道德綁架式的向其發難,問其為何不像其他人一樣,將家人接上山來。這話說得綿里藏針,字字都指摘著公孫勝對梁山或許不夠忠誠。
公孫勝怎么會聽不出宋江的弦外之音,卻只是回說母親年事已高,受不得折騰。
宋江自是沒有理由,繼續阻攔公孫勝下山,但他心里清楚,公孫勝這是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準備。
然而,做為二代梁山集團創立者之一,又身懷異能,宋江怎么可能會真的放公孫勝自由呢?
宋江暗自打著算盤,若是梁山一路順順利利,他自然不會去找公孫勝的麻煩,但若是梁山遇上了難題,他還是要想盡辦法“請”公孫勝,再次出山的。
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公孫勝下山之后,依然是那逍遙的“入云龍”,但梁山卻在此期間,徹底升級為了“三代梁山集團”。
正如公孫勝所料想一般,宋江怎么會甘愿一直只是個二把手?等到晁蓋反應過來,宋江在山上的威信,早已超過了自己,一切已經于事無補。
更何況,宋江之于晁蓋是自帶“恩公濾鏡”的,一把手的位置若是讓給宋江,他也無可推諉。
宋江當然不會貿然坐上頭把交椅,這樣實在是太過名不正,言不順。
“名聲”,這是宋江骨子里,看得比命還重要的東西。
好在,晁蓋被史文恭一支毒箭奪了性命,二代梁山集團一時群龍無首,眾人自然而然的擁躉著宋江成為了一把手。
有了實權,宋江終于能夠放手一搏,和朝廷“以打促談”了。
正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梁山集團與朝廷的對抗之路并不順遂,而在攻打高唐州時,梁山眾人因不敵太守高廉的妖法吃了大虧。
這時候,宋江想起了精通道術,有呼風喚雨之能的公孫勝。
宋江心里清楚,這公孫勝走時就沒有想過再回來,想要再“請”其出山,非得有些非常手段不可。
可嘆這公孫勝只過了一年的逍遙日子,就不得不面對宋江的“盛情邀請”,為保證此次行動萬無一失,宋江派出了兩員大將——戴宗和李逵。
戴宗的名聲可不好,“除卻神行,一件不可取”、“真小人”、“絕蠢”,會被如此指摘之人,又怎么會是良善之輩?
而李逵則更不必多說,當初為救宋江劫法場時,李逵手中的兩把大斧,可不分官軍還是百姓。
“天殺星”李逵嗜殺成性,又頭腦簡單,殺起興時可不會有所顧慮。
“小人”與“殺星”的結合,事實上就是在明晃晃的警告公孫勝,這梁山他是回也得回,不回也得回。
這一點,從戴宗命李逵假意傷公孫勝母親,便可窺見一斑。
公孫勝若是回了梁山助陣,二人鬧得這一出便是“假意”,若是拒不回歸,二人也未見得不會假戲真做。
而禁不住戴宗的軟磨硬泡,再加上公孫勝與梁山的因果未了,羅真人還是讓公孫勝,回了梁山。
比起其臨行前得羅真人所傳的五雷天罡正法,羅真人的那句“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才當真是公孫勝的大造化。
而這兩個節點,也正是梁山走向覆滅的關鍵節點。
有了公孫勝的助陣,梁山眾人終于攻破高唐州,公孫勝的回歸無疑為梁山打了一劑強心針,無論是攻打芒碭山,還是智取大名府,亦或是二敗高俅之時,那一場作法祭風,都極大的降低了梁山得勝的難度系數。
梁山眾人越戰越勇,宋江的歸順朝廷進度條,也越拉越滿。
基于宋江在梁山上的聲望,絕大多數人對于宋江,都是盲從的。
宋江給他們畫了一張大餅,“餅”的內容便是“保國安民,替天行道”。宋江終于還是帶著梁山眾人,走上了歸順朝廷這條不歸路。
“聚義廳”變成了“忠義堂”,曾經與朝廷對抗的起義軍,轉身變成了朝廷自保的棋子,眾人對此卻還一無所知。
在此期間,三代梁山集團不斷壯大,單頭目便有一百單八將。
兩贏童貫、三敗高俅以及天下八方十位節度使,三代梁山集團成了朝廷一把趁手的利刃,而三代梁山集團,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只不過,套用股市的一句話來形容此時的梁山,便是:“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由于宋江太想獲得朝廷的認可,因此在歸順后,宋江帶著梁山眾人,替朝廷啃下了不少硬骨頭。
起初,公孫勝還隨著眾人南征北戰,但在其破除幽州青石嶼之時,還是停下了腳步,帶著宋江參拜師父羅真人。
在得到羅真人的那句“去干大功”后,公孫勝再度隨梁山眾人沖鋒陷陣,公孫勝不提,宋江也不說,那“去干大功”后面,羅真人說的是希望宋江“奏凱還京”之時,放公孫勝歸山。
在平定淮西后,眼看著就要到了東京汴梁城外,公孫勝向宋江辭行,徹底斷了與梁山的關聯,從此“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得以善終,成為《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的人。
而梁山其他人則沒有如此幸運,征方臘之時,一百零將死傷七十余人,活下來的只有27人。
偏偏這27人中還有一部分,躲過了戰場刀劍無眼,卻沒躲過人心險惡。
一心想要受朝廷賞識,保自己忠義之名的宋江,被奸臣蔡京、高俅下了毒命不久矣。
直到此時,宋江依然惦記著自己所謂的忠義之名,擔心李逵在自己死后造反毀了自己名聲,竟狠心騙李逵喝下毒酒與自己一同赴死。
更可笑的是,宋江死后還給吳用和花榮托了夢,致使二人雙雙吊死于自己與李逵的墓前。
宋江到死都守著他所堅持的“忠義”,而他的為大家好,最后便是如公孫勝所料一般,帶領梁山走向了真正的滅亡。
只能說,公孫勝在識人斷事這一點上,的確是個中翹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