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的廉元素,將廉潔教育與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相結合,讓黨員干部在參與蠟染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制作過程中感知廉潔、感悟清廉。
祿勸縣是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是以彝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擁有豐富多彩的非遺資源。該縣紀委監委以民族非遺為“小切口”,深入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充分調動職能部門和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力量,深入挖掘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的“廉潔因子”,將廉元素融入老手藝,賦能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與廉潔文化建設深度融合發展,讓廉潔文化建設走新更走心。
“廉潔元素不能千篇一律,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才能打動人心。我們依托本地豐富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堅持守藝與創新相結合,為非遺代表性項目貼上‘廉標簽’,創作了一大批可感、可觸、可親的作品,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同時,潛移默化受到廉潔文化的熏陶?!钡搫窨h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秉承在發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的理念,祿勸縣紀委監委運用“室組地”聯動機制,發揮村(社)監督委“前哨”作用,深入全縣各級各部門和村(社)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廉潔文化作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特色打造廉潔文化品牌,依托火把節、花山節、闊時節等傳統節日,舉辦各類廉潔文藝非遺民俗活動,引導干部群眾將廉潔文化融入生產生活,共同營造以清為美、以廉為榮的良好社會氛圍。
祿勸縣紀委監委立足職責定位,錨定“非遺+廉潔”品牌建設目標,做實“監督+服務”,緊盯非遺保護和企業培育、產品研發、技術培訓、產品銷售等環節,督促縣發改、文旅等相關部門深入調研,邀請專家評估論證,制定全縣刺繡、蠟染等產業發展規劃,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整合各項發展資金,推動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保護。截至目前,該縣有非遺代表性項目51項,建成非遺工坊4個、傳習館2個、傳習基地1個;培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1名,年生產手工非遺產品30萬余件,年產值達2600萬元。同時,聯合教體等相關部門深入開展“非遺+廉潔”清廉校園建設,將本地非遺納入職業教育和中小學課后選修教育內容,推動廉潔文化古今交融、廉潔思想代際傳承。( 文天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