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時代的天空。羅廣斌,就是這樣一個名字。他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一部《紅巖》,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成為那個時代最熱門的文學著作。然而,這位曾經被關入白公館渣滓洞四百多天的堅定革命者,卻在文革的風暴中倒下,他的死亡也成為了一個至今未解的謎團。
出身名門,革命之路初啟航
羅廣斌出生于詩書之家,他的父親是擔任過國民政府縣教育局局長的鄉紳,在當地德高望重。他的大哥羅廣文更是先后擔任國軍第十八軍軍長和第十五兵團軍中將司令。這樣的家庭背景,本可以讓羅廣斌過上優渥的生活,但他卻毅然選擇了革命之路。
1948年,羅廣斌應組織要求回到成都準備策反大哥。然而,羅廣文卻不想倒戈,很快羅廣斌的身份被軍統獲知,并對他進行了秘密抓捕。羅廣文雖然知道弟弟的身份,但他一直希望弟弟能棄暗投明,回到自己身邊,所以在得知弟弟被捕后并沒有給弟弟求情。就這樣,羅廣斌被送入了渣宰洞。
在渣宰洞,因為他哥哥的關系,羅廣斌并沒有受到刁難,生活待遇和其他政治犯有著明顯的區別。但這并沒有動搖他的革命意志。看到幼子被捕,羅廣斌的老父親心急如焚,親自去求大兒子幫忙解救弟弟。羅廣文迫于父親的哀求出面協調,軍統局表示,只要羅廣斌寫下保證書,宣布脫黨,就立即釋放。然而,羅廣斌卻一口回絕了這個要求,他堅定地表示自己誓把牢底坐穿,絕不會向國民黨反動派妥協。他的這份堅定,讓獄中的那些老同志都感到欽佩。
躲過屠殺,文學巔峰展風采
不久之后,新中國成立,國民政府兵敗如山倒,西南半壁也岌岌可危。渣宰洞中的軍統在撤離前,對獄中的政治犯開始進行無差別屠殺。此時,軍統特務楊欽典為了自保,將最后十九名政治犯全部放跑,羅廣斌幸運地躲過了一劫。
回到組織后,年僅二十五歲的羅廣斌在重慶先后擔任了重慶市民主青年聯盟副主席,后來又在市文聯專門從事創作。在這期間,他和楊益言合作出版了多部著作,我們耳熟能詳的《烈火中永生》以及后來的《紅巖》都是兩人的作品。
《紅巖》以渣宰洞白公館為主線,講述了中美合作所里面的黑暗與暴虐,我黨被捕干部在里面英勇斗爭并受盡酷刑的種種事跡。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代表性著作。羅廣斌也因此走向了人生的巔峰,他的名字和《紅巖》一起,銘刻在了人們的心中。
文革風暴,命運轉折成謎團
然而,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1966年,文革開始后,羅廣斌也順應形勢參加了紅衛兵戰斗小組。但屬于羅廣斌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從當初的革命小將變成了被小將們革命的對象。
重慶的紅衛兵拿出了當年羅廣斌反對國民政府的氣勢,很快就將他的家庭成份公之于眾,認為他是國民黨留在大陸的特務,還把小說《紅巖》定為修正主義的“大毒草”。羅廣斌的大字報貼滿了重慶文聯和街頭巷尾,稱他是打入人民內部的定時炸彈,并要徹查他是如何逃出渣宰洞的。
1967年一月,關于羅廣斌的歷史問題被定性,他的家被查抄,并被押送到工程學院關押起來。學校的大喇叭全天候播送著羅廣斌在渣宰洞叛變的細節,革命小將們白天揪斗,晚上要羅廣斌寫交代材料。從二月五日到九日晝夜不停的審訊讓羅廣斌徹底崩潰。
十日上午,羅廣斌在一名紅衛兵的看守下上衛生間,進去后就再也沒有出來。當那名看守進去查看時,羅廣斌已經從三樓墜下,而他的死因也成為了謎團。因為是孤證,所以羅廣斌是自殺還是被人推下,一直眾說紛紜。直到1980年,這位堅定的革命家、作家,才被組織平反,可是斯人已逝,幽思長存,空留無盡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