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陳琳)近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影視+”系列學術沙龍在東城區祿米倉新視聽產業園舉辦。本次沙龍聚焦舞臺影像數字化主題,專家學者現場探討舞臺劇數字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數字化舞臺劇“破圈”之路等內容。
近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影視+”系列學術沙龍舉辦。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隨著電影技術和科技產業的不斷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5G+8K超高清等最新技術層出不窮,技術變革也不斷推動著舞臺影像呈現的升級迭代。
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音樂劇《在遠方》制作人董寧表示,在舞臺藝術領域,高清舞臺藝術影像成為舞臺藝術數字化的一個最明顯標志。在某種程度上,數字化的舞臺藝術作品早已打破了“第四堵墻”,將更多觀眾請進“劇院現場”。如今,擁抱技術進步已成為舞臺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
舞劇及舞劇電影《只此青綠》主演謝素豪分享了自己與這部舞劇共同成長的心路歷程。謝素豪表示,對于舞者來說,從舞臺轉到銀幕,需兼顧空間美感與情感沉浸感。面對電影鏡頭,需要妥善把握分寸感,這次經歷幫助他提升了對舞臺表演的理解。
將舞臺劇數字化是一個頗具前瞻性與變革性的話題,而數字化演出和運營是世界各大藝術院團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于電影技術與舞臺藝術的結合,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中國電影評論協會理事左衡表示,技術應用優先服務于藝術本質。技術提供了舞臺細節視角,但需平衡“看戲”的沉浸感與藝術原味。
本屆大學生電影節共舉辦舞蹈影像、動畫電影、舞臺影像數字化三場主題沙龍,來自舞蹈、動畫、舞臺藝術等行業的從業者、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中國電影的學術研究成果、產業發展趨勢和國際交流合作。后續,大學生電影節將打造“青春之夜”榮譽盛典、“光影青春”優秀國產影片展映及主創見面會、“青石計劃”路演及榮譽頒授,開展“美育進社區”之“胡同里的電影院”活動。
電影節期間,前門、王府井、崇文門等重點商圈也將推出“票根經濟”促消費活動,同時打造“跟著電影去旅游”線路之“跟著電影游東城”專線。
編輯 白爽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