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主辦,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北航附小”)共同承辦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高質量實施創新實踐研討會”在北航附小舉行。
活動當日,北航附小同步開放9節課內課程與5門特色課后服務課程,以全學科覆蓋、全學段展示的立體樣態呈現學校的“小航家”課程體系,以及“學科縱向貫通、‘五育’橫向融合”的育人生態圖景。
語文學科依托學校“三階四維”傳統文化課程體系(認知層—體驗層—創造層),課內以詩詞教學筑牢文化認知根基,課后服務拓展實踐場域,推動學生從“文化理解”邁向“價值認同”,最終實現“傳承創新”的育人目標;綜合實踐學科《隱身飛機設計師》作為特色課例,課內聚焦設計制作,課間延伸放飛體驗,課后開展改進創新,助力科學素養在“學—做—創”的閉環中悄然生長……這些課例以核心素養為錨點,打破課堂與課后的時空界限,構建起“知識傳授—實踐應用—創新遷移”的立體化培養鏈條,讓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落地生根。
課間鈴聲響起,校園變身由“品德、智慧、體能、美學、勞動、情緒”六大空間站構成的成長磁場。1600個花樣沙包供學生自由挑選,傳統游戲在個性化體驗中煥發新活力;1620件益智學具分布于各樓層公共區域,隨時觸發思維挑戰;空靈鼓、尤克里里等樂器體驗區成為藝術表達的舞臺,鼓勵學生即興創作;特色海陸空活動基地里,月球基地搭建、智能小車操控、太空育苗實驗等項目同步開展,將科技探索融入日常實踐……
北航附小堅持“自由選擇、自主管理、自創樂趣”的課間理念,解鎖課間15分鐘蘊含的成長密碼,讓每個角落都成為育人場景。這種“人人有選擇、處處可體驗、時時能成長”的課間生態,不僅為學生提供身心調適的“能量充電站”,更構建起浸潤式的全人發展場景,幫助每一位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收獲尊重、體驗樂趣、發展個性。
北航附小學生帶來課后服務成果展示
在活動的主會場,北航附小學生帶來課后服務成果展示。同時,一場市區校三級協同的育人對話拉開帷幕。
北航附小校長李蘭瑛結合學校“航文化”特色進行了“課內、課間、課后一體化視域下‘小航家’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主題報告。李蘭瑛指出,學校在課內、課后構建了“小航家”四航課程體系,橫向貫通,縱向進階,通過閱讀浸潤、科技塑智、實踐賦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高階思維和創新能力;在課間15分鐘,學校打造六大空間站,與“貫通式”課程體系互通有無、互為補充,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深度回應兒童成長需求,重構校園育人場景。
現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吳江浩以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旭東、北京教科院課程中心主任王凱等多位學者肯定北航附小的改革探索。(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鈺 通訊員 董麗菡 唐嘉靖)
作者:劉鈺 董麗菡 唐嘉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