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貿易戰”還在僵持,雙方誰都不肯先讓步。美國原本指望中國主動打電話談判,但中國態度很明確:要談可以,但美國得先拿出誠意。結果,美國等不到中國的"臺階",轉頭就去找日本幫忙——想讓日本多買點美國大豆,緩解自己的壓力。
說白了,美國現在有點騎虎難下,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農產品進口來源之一,美國大豆對華出口額僅去年就高達128億美元。但如今,由于關稅政策的影響,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已失去價格優勢。數據顯示,美國大豆到岸價為1026美元每噸,而巴西的才580美元每噸左右,這種巨大的價格差異,導致中國買家紛紛轉向其他供應商。
面對這一困境,特朗普急需找到新的出口渠道,來緩解國內的農業壓力,但他又不愿意"低頭"主動找中國談,于是想了個辦法——讓盟友幫忙消化庫存,而日本就成了首選目標。
近期,美日雙方互動頻繁,日本主管經濟方面的大臣,僅一個月內就兩次訪美,雙方討論的重點之一,就是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據日媒報道,東京方面正考慮增加采購美國大豆和大米,這一舉動被外界解讀為日本在貿易問題上向美國示好。畢竟日本并不是大豆消費大國,但突然要增加進口,顯然是在幫美國解圍。
但日本這么做,真的劃算嗎?畢竟美國大豆現在比巴西的貴很多,日本買美國大豆等于多花錢。再就是,特朗普的胃口可不止大豆,接下來很可能要求日本在汽車、電子產品等領域讓步。
而更為重要的是,美日貿易逆差很大,僅去年就達到9萬億日元,美國一直想削減這個數字,所以日本這次讓步,可能換來更多的壓力。說白了,日本這是在"割肉喂鷹",短期可能緩解美國的壓力,但從長遠看,美國只會要得更多。
而反觀中國,我們之所以不急著談判,主要是因為手里有牌:
第一:中國市場龐大,我們可以找其他國家買大豆,比如巴西、阿根廷,美國農民反而更著急。
第二:中國制造業體系完整,即使美國加關稅,很多產品還是得從中國進口。
所以,中國始終不慌,并堅持一個原則:談判可以,但必須平等,美國不能一邊揮拳頭一邊要好處。從目前來看,這場“貿易戰”,可能還會僵持一陣子,但美國的壓力肯定會越來越大。一方面是,美國農民和商界都在施壓,希望特朗普盡快解決貿易問題。另一方,日本、歐洲盟友不可能一直當"接盤俠",美國最終還是要和中國談。
總之,這場貿易戰,中美都在消耗,但中國更有耐心,而美國卻在急著找"接盤俠"。雖然這場博弈還在繼續,但有一點很清楚,美國想靠施壓和霸凌,是換不來真正的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