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為“復生一號”的營養品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該產品宣稱能“48小時新生血管”“讓癱瘓患者重新行走”,甚至“逆轉老年癡呆”,其療效描述堪比科幻劇情。然而調查發現,這背后隱藏的不僅是夸張宣傳,更牽出一連串令人質疑的商業操作。
杭州某科技公司推出的“復生一號”,在推廣中被冠以“全球首個血管再生功能性營養品”稱號。其文案充斥著“靶向修復”“神經再生”等醫學術語,并列舉多個“患者康復案例”:82歲全癱老人服用后能坐輪椅、腦梗患者三瓶見效等。然而經查證,該產品既非藥品也非保健品,僅為普通食品類目。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普通食品不得宣傳疾病治療功能,此類營銷已涉嫌違法。
深挖企業背景,疑點更為密集。佗鵲堂創始人梅麗萍名下17家企業中,多家存在經營異常記錄:杭州科貝生物制藥曾因虛假廣告被罰,關聯公司因失聯被列入異常名錄。作為生產主體的杭州佗鵲堂國投生物科技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實繳為零,公開電話竟與9家企業共用。業內人士指出:“正規企業不會連專屬聯系方式都沒有,這種操作顯失商業常理。”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推廣模式。公司設計了會員可通過發展下線獲取見單獎,形成縣代、市代、省代三級代理體系。法律專家分析稱,這種以拉人頭、分層返利為核心的機制,已符合傳銷行為特征。而生產方與運營方的刻意分離,被指是為規避法律風險埋下“防火墻”。
產品主打的成分實為普通中草藥,雖有保健功效但藥效有限。商家卻將其包裝成“醫學奇跡”,甚至在公眾號暗示未來將成為“處方藥”。專業人士提醒:“普通食品宣稱療效不僅誤導消費者,更可能延誤患者正規治療。”
耐人尋味的是,創始人曾以“致敬華佗、扁鵲”詮釋品牌初心,但現實操作卻與之背道而馳。從虛假宣傳到涉傳銷疑云,佗鵲堂的案例暴露出部分健康產品領域“重營銷、輕實質”的亂象。市場監管部門呼吁公眾理性看待“神奇療效”,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投資者更需警惕那些披著“科技創新”外衣的違規項目。畢竟,再華麗的營銷話術,也抵不過一句最樸實的真理——世上從無包治百病的“神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