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車展,不僅標志著一場全球汽車產業的盛會,更折射出中國乃至全球汽車工業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的深層轉型。
從雷軍、周鴻祎等流量明星的缺席,到跨國車企加速本土化戰略落地;從"智駕"概念的退潮,到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初露鋒芒;從自主品牌的技術突圍,到行業對安全與價值的理性回歸,本屆車展所展現的產業生態變化,正勾勒出全球汽車工業競爭格局的重構圖景。
流量經濟退潮從"造星運動"到價值回歸
去年的北京車展,雷軍與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的“頂流效應”讓車展淪為“企業家粉絲見面會”,周鴻祎的車頂紅衣更是將“車展看人”的荒誕推向極致。
然而,當喧囂散去,行業開始反思:當車展的C位從汽車產品轉向企業家個人IP,當營銷話術凌駕于技術本質,汽車產業是否正在偏離其作為工業皇冠明珠的初心?
2025年上海車展的轉變具有標志性意義。
雷軍因日程沖突缺席,周鴻祎雖現身但關注度驟降,本屆上海車展的“流量退潮”并非偶然。
監管部門對“智駕”宣傳的強監管成為催化劑:禁止“自動駕駛”“智駕”等模糊表述、要求車企履行告知義務、規范組合駕駛輔助功能宣傳……一系列政策直指行業痛點——過度營銷正在透支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的信任。
在此背景下,車企高管們集體卸下“流量包袱”:吉利李書福宣布200億投資固態電池、長安朱華榮公布500億研發計劃、華為余承東與上汽賈健旭以“All in尚界”的擁抱宣告技術聯盟的深化。
這些舉動印證了一個事實:當流量泡沫破裂,唯有技術實力才能為車企構筑護城河。
技術覺醒L3級自動駕駛的“破繭時刻”
如果說流量退潮是表象,那么技術覺醒則是本屆車展的深層邏輯。
在“智駕”營銷話術退場的同時,L3級自動駕駛技術卻以更務實的姿態登上舞臺。
華為乾崑智駕ADS 4的發布堪稱標志性事件:其ADS Ultra旗艦版支持高速L3、泊車代駕VPD、車位到車位P2P等功能,標志著中國企業在L3技術商業化上的實質性突破。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稱,2024年是智能輔助駕駛規模商用元年,2025年則是L3開啟商用的元年。
而小鵬、極氪、嵐圖等車企宣布將于今年下半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更預示著行業正從“技術嘗鮮”向“規模商用”加速演進。
值得注意的是,車企對L3技術的謹慎態度與監管要求形成共振。
理想汽車將新款L6的輔助駕駛系統命名為“AD Pro”而非“智駕”,華為高管在發布會上兩次“口誤”修正術語,這些細節折射出行業對技術安全的敬畏。
正如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所言,加強監管是對目前“智駕”行業的一次撥亂反正,讓行業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始終以安全為底線。”
產業格局重構從本土突破到全球競爭
在技術競賽升級的同時,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2024年上海車展呈現的三大趨勢,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正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轉型:
比亞迪騰勢Z概念車搭載的中國首款全棧自研的線控轉向系統、云輦-M、全線控底盤、易三方等尖端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比亞迪推出“兆瓦閃充”技術,以全球首個量產乘用車1000V高壓架構和10C高倍率電池為核心,實現了充電功率1MW(1000kW)的突破。
這一技術將電動車充電效率推向新高度——充電5分鐘即可補充400公里續航,徹底顛覆了傳統補能體驗,成為純電時代技術新標桿。
這些突破正在改寫高端市場規則:仰望U8L以5400mm車長、3.6秒破百的狂暴性能,重新定義全尺寸豪華SUV,成為首款月銷破萬的中國百萬級豪車,打破外資品牌價格天花板。
大眾汽車發布的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車ID. ERA,成為合資品牌轉型的標志性事件,專為中國市場開發;豐田一款“更中國”的旗艦轎車——鉑智7,讓合資友商集體破防,成為合資車企轉型路上的重要轉折點。
這些轉變印證了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的判斷:中國市場是創新引擎,將以“中國速度”重構未來豪華出行。
這種格局變化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版圖。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比重超60%,上海車展首發的120余款新車中,很大一部分專為中國市場開發。
由中國主導的C-V2X車聯網技術,已經成為全球車聯網唯一事實標準,迎來全球規模化落地重要階段,寧德時代鈉離子電池技術開始向海外輸出。
蔚來換電網絡開放、小鵬汽車Robotaxi商業化運營等探索,正在定義下一代汽車產業生態。
未來展望在變革中尋找確定性
盡管2024年上海車展展現出理性回歸的積極信號,但行業仍面臨三大深層挑戰:
純視覺與多傳感器融合、端到端大模型與模塊化架構等路線選擇,將決定未來3-5年的技術話語權。某自動駕駛企業創始人指出,現在每條技術路線都有巨頭押注,但最終可能只有1-2條路徑能跑通。
L3級自動駕駛系統成本仍占整車BOM的15%-20%,如何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同時讓消費者感知到技術溢價,是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某合資車企產品總監透露,我們正在研究“硬件標配+軟件訂閱”的商業模式,但消費者接受度尚待驗證。
在數據安全、碳排放等議題上,跨國車企面臨"全球統一標準"與"本地化適配"的雙重壓力。
面對這些挑戰,行業正在形成新的共識:
回歸產品本質,消費者對續航、安全、空間等基礎需求的關注度回升,電池、電機、電控是電動汽車最為核心的技術系統,直接影響產品的最終性能表現,也是用戶購車考慮的關鍵因素。只有掌握“三電”核心技術,才能鎖定競爭優勢。
構建技術護城河,頭部車企紛紛加大底層技術研發,比亞迪秉持 “技術為王” 的理念,2024 年研發投入高達 542 億元,同比增長 36%,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達到 6.97%,遠高于特斯拉的 5.8% 和豐田的 3.2%。
探索生態協同,全球汽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協同創新機制。國際化需要從賣產品轉向建生態,實現生態的共生共融。在推動產品、供應鏈等硬基建出海的同時,更要注重構建全球的合規體系和本地化深耕。
2024年上海車展的轉型,本質上是全球汽車工業從"電動化上半場"向"智能化下半場"過渡的縮影。當流量明星的聚光燈逐漸暗淡,當技術概念的泡沫逐漸消散,行業正回歸商業本質:用可靠的技術滿足真實需求,用持續的創新創造長期價值。
在這場變革中,中國汽車產業既展現出令人矚目的爆發力——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9年全球第一,中國車聯網專利逆襲全球,關鍵技術專利超世界總量50%;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核心技術自主率仍舊較低,高端品牌溢價能力有待提升。
當上海車展的喧囂歸于平靜,當資本市場的狂熱逐漸冷卻,真正能夠穿越周期的,將是那些堅持長期主義、專注技術創新、敬畏產業規律的企業。這場靜水深流的變革,或許正在孕育著全球汽車工業的新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