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狀》中提到,光緒二年春,北京爆發了一場很嚴重的傳染病疫情。這場疫情當時叫“喉風”,也就是后來所說的白喉病。疫情造成死者眾多,出城辦喪事的靈柩多到堵塞城門的程度。
譚嗣同的父親當時在通州任坐糧廳監督。家庭成員包括一妻一妾,妻生的三個兒子,其中長子譚嗣貽已經結婚五年,次子譚嗣襄婚否不詳,三子譚嗣同還是十一歲的孩子,妾生的一兒一女。妻生的二女兒已經出嫁,夫家是祖籍廣西省灌陽縣的唐景崧,當時住在北京,是翰林院庶吉士。至于妻生的大女兒婚否不詳。估計譚家包括譚嗣同在內當時在通州的大約十幾人。
疫情主要是在北京城爆發的,首先是譚嗣同的二姐,就是唐景崧的妻子先傳染上白喉,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消息傳到通州譚家,譚嗣同的母親徐五緣去北京探望女兒,不幸也被感染,回到通州后又傳給家中其他子女。然后病情發展很迅速,正月二十七日譚嗣同二姐譚嗣淑病死,四天后二月初一母親病死,次日初二大哥譚嗣貽病死。這就是譚嗣同后來說的“少更多難,五日三喪”。
譚嗣同這年十一歲,也感染了白喉,病情非常嚴重,昏迷三天蘇醒過來,僥幸得以保全性命。這段經歷仿佛死后復生一般,所以父親給譚嗣同取字叫復生。
譚嗣同在《附錄先仲兄行述》中提到同樣這件事說,五天之內,母親、大哥、二姐先后死去。二哥護送母親靈柩回湖南瀏陽縣,這年死在北京的親屬一共六人,都送回瀏陽安葬。
譚繼洵一家十幾人,五天之內死了三口,可見北京這場白喉病流行是比較嚴重的。根據譚嗣同的描述,“暴死喉風者,衡宇相望。城門出喪,或哽噎不時通”,可見雖然沒有死亡人數的具體記載,但是北京確實死了不少人。
不過在清朝正史中并沒有記載這場疫情。
《清史稿》中記載了無數瘟疫,內容都很簡略,多數這樣寫:某年某月,某地大疫。只有極個別的這樣寫:某年某月,某地大疫,死者無算;某年某月,某地大疫,死者不可計數。就是這樣簡略的寫法,里面都沒有提到光緒二年北京這次喉風病流行。
為什么正史不記載呢?
因為清朝幾乎年年有大疫,死亡都非常多。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疫情記錄得密密麻麻,往往是同一年份多地發生許多次局部大疫情。跟這些疫情相比,光緒二年北京這次疫情大概沒資格寫進正史。
可見晚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瘟疫流行多么嚴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