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從春日限定的“油菜花?!钡剿募境G嗟漠a業生態,四川崇州用13年時間破解了鄉村振興的核心命題:如何讓自然資源“活”起來、文化根系“動”起來、鄉村價值“長”起來?通過“一朵花”的產業裂變、“一張網”的生態重構、“一脈文”的價值激活,崇州探索出“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的“根系經濟”模式。
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848.79萬人次,同比增長2.74%,旅游綜合收入57.45億元,同比增長1.84%。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創新轉化,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從“農景”到“場景”
一朵花的產業裂變
十余年前,崇州的春天還只是農人眼中的播種季,油菜花也不過是農田里的尋常風景;而如今,在崇州鄉村振興的坐標體系中,油菜花田不再是單純的農業生產空間,一個個新場景的打造讓這片花海已成為帶動消費的“金色引擎”。
白頭鎮五星村,曾經的相對貧困村。現下,這片土地正以花為媒,將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旅游創新融合,綻放新的光彩。油菜花田里灰瓦白墻的民居與遠處飛馳而過的高鐵,讓這里成為了踏青賞花的熱門“打卡”地。通過“沉浸式賞花+品質式打卡”,五星村將休閑度假、農事體驗等業態與特色美食、品質民宿相結合,延長游客消費時間,提升出游體驗。
隆興鎮梁景村“天府酒村”的實踐更具啟示意義。以酒為媒,用非遺集市串聯起花?;疱?、稻田餐廳,當游客在油菜花海中燙火鍋時,傳統農業景觀被重構為沉浸式消費場景。這種“農業+餐飲+文旅”的跨界融合,使農耕文明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現代產品,實現了文化價值的乘數效應。
低空觀光航線的開通,更將平面花海升維為立體景觀,120米以下試飛空域面積達767.1平方公里,年均可飛行天數達300天......空域優勢,讓“云端賞花”成為特色IP。
這種從單一觀花到多元業態的轉變,本質是以產業思維重構農業資源價值。
從“單點”到“全域”
一張網的協同效應
花無百日紅。盡管“春日經濟”勢頭正盛,但季節性制約仍是最大挑戰。這種依賴單一景觀、缺乏深度開發的模式,既浪費自然資源,又難以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動力。如何避免“曇花一現”,讓賞花經濟“花好”又“常開”?
崇州的深層變革,在于構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旅生態系統。當各地鄉村仍在復制“花海+打卡”的速生模式時,崇州以全域旅游為引領,大力實施“天府鄉游”工程,將元通古鎮、道明鎮竹藝村、白頭鎮五星村等節點編織成網,形成差異化協同發展格局。通過組團式發展、片區化推進模式,總結推廣五星村新村建設和竹藝村傳統村落有機更新兩種樣本,打造“天府酒村”“木玩村”等特色旅游村落,建設稻鄉旅游環線等多條農旅融合示范帶。通過?產業鏈延伸、文化賦能等多?重路徑重構發展模式,將“點狀資源”轉化為“網狀生態”。
以近期人氣居高不下的露營地——“長河落日園”為例,獨霸各大社交平臺人氣、熱銷榜前三名,單日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銷售額超35萬元,帶動當地上百人就業。作為廖家鎮高慶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為促進鄉村振興積極招引社會資金投入,動員群眾參與,共同打造的林下特色經濟項目,“長河落日園”兩個月時間為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創造150萬元的營收……
“長河落日園”露營地的爆火,不僅是露營經濟的成功實踐,更是崇州“賞花經濟”產業鏈延伸與全域價值激活的典型案例。其通過?場景創新、產業聯動、集體經濟模式重構?,將自然景觀與文旅消費深度融合,形成“四季不落幕”的鄉村振興新范式。
政府搭建產業平臺,市場導入專業運營,群眾通過土地流轉等渠道參與價值分配。無獨有偶,五星村通過同樣的模式發展民宿和餐飲,讓村民從傳統農人轉型為旅游從業者,全村每年僅靠“賞花游”就能獲得幾千萬元的經濟效益。這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融入”的三元結構,讓鄉村振興成為可持續的共享經濟。
從“流量”到“留量”
一脈文的破壁創新
傳統賞花經濟往往困于“游客如潮水般來去匆匆”的流量陷阱,崇州將文化基因轉化為消費密碼,讓“一朵花”的價值成倍放大,以“花”為媒延展業態鏈條,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在道明鎮竹藝村,以花興旅、農旅融合得到了很好的詮釋。當地結合“竹文化”精髓,打造竹編藝術坊、竹里、熊貓餐廳等20余個特色點位,并開設非遺手工體驗課程,拓展竹編研學、鄉野風味、特色民宿等“賞花+”業態,完善“吃、住、游、購、娛”整體化消費場景。
依托陸游“江湖四十余年夢,豈信人間有蜀州”的詩詞意象,崇州在油菜花田中打造“陸游詩詞長廊”,游客可身著漢服參與“飛花令”擂臺賽,使傳統詩詞從靜態文本轉化為可互動的文化消費場景,將千年文脈與自然景觀深度融合,通過?詩詞活化、形式創新、場景重構?實現文化價值的現代轉化。
更具突破性的是“花海+賽事”的疊加效應:村BA籃球賽、國際風箏節等IP,將瞬時流量轉化為住宿、餐飲、非遺工坊的持續訂單。半程馬拉松賽道穿越金色花田,則形成“一人參賽,全家旅游”的消費鏈。賽事期間,崇州半馬直接帶動崇州住宿、餐飲、交通、旅游等多個業態消費的增長,讓賽事“流量”變消費“留量”。崇州半馬賽事期間,共接待游客33.34萬人次,白頭鎮民宿入住率超95%,部分民宿更是一房難求,竹編、藤藝非遺工坊訂單量大幅增長。
這種“1+N”的疊加效應和創新矩陣,使季節性流量沉淀為常年消費,讓“賞花經濟”突破自然周期的局限,也讓“春日限定”升華為“四季常青”。
【結語】
根系經濟:鄉村振興的崇州解法
十三年“花路”耕耘,崇州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極具啟示的“根系經濟”模型:以產業思維深挖生態資源的文化根系,用創新場景培育商業生態的養分供給,借全域協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當民宿集群取代零散農家樂,當集體經濟的分紅惠及每個村民,當非遺技藝轉化為現代消費符號,鄉村振興便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工程,而是自下而上的價值生長。這種將生態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的發展邏輯,或許正是“兩山理論”最生動的時代注腳。
記者|王佑涵
圖片|資料庫
編輯|王靜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