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摔倒在地,你會不會去扶”,原本這是很容易做決定的,但現在似乎變得很難抉擇了。
之前我看到網上的一段視頻,真的很心寒:一位老人在大馬路上倒地,路過49人,居然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直到老人去世。
人心為什么如此涼薄,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不是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嗎?就算是不伸手扶老人一把,最起碼也幫忙打個報警電話啊!
有網友就評論說:“報警電話也是不敢打的,萬一警察來了讓我自證清白,如果我不能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到頭來負責任的還是我……”
面對這樣的現實,不是人變壞了,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件件的事實在不斷顛覆著我們的認知。
2013年6月15日,江小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9歲的他有一顆善良的心,在父母和老師的教育下,他乖巧懂事,還很熱心腸,樂于助人。
這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和兩個同學一起出去玩,走在馬路上,突然聽到有人痛苦的呻吟聲,“哎喲——哎喲——”,原來是一位老太太摔倒在地。
小云和同學來不及多想,趕緊跑過去把老太太扶起來。
在他們做完好事想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老太太一把抓住他們,大聲說:“你撞倒了我,賠錢!”
三個孩子不知所措,但是,老太太聲嘶力竭的喊聲讓人群越聚越多,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辯解,只好叫來了爸爸媽媽們。
江小云的爸爸江丕東首先到達了現場,他看見兒子闖了禍,先把他批評了一頓,還打了小云。
小云本來就很委屈,看見爸爸冤枉自己,頓時眼淚汪汪了起來。
小云對爸爸說:他根本就沒有推老人,他看見的時候,老人就已經摔倒了,自己只不過想要把她扶起來。
聽見小云這樣說,老太太的哭聲更大了,她一口咬定就是小云把自己推倒的,爸爸沒有辦法,只能先把老太太送進了醫院,并且墊付了醫藥費。
江小云一家以為,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結果老太太的孫子找上門來,居然提出來了,需要他們賠償100萬元的天價醫療費和精神損失費,說如果不照辦,就會把他們告上法庭。
看見對方這樣的行為,江丕東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無辜的,這是碰上無賴了,可是,對方這樣死纏爛打,也還是要想辦法解決的。
最后,三家的家長們商量,每人出2500塊錢給老太太,吃點虧,息事寧人就完了。
然而,這老太太一家并不同意,他們把“騙人全家遭殃”的毒誓都喊出來了,實在讓人很無語。
明明孩子們是被冤枉的,這樣的巨款也根本拿不出來,想要吃個小虧了事,看來是不能夠了。
江丕東決定不能讓壞人得逞,一定要給他們的孩子一個清白,他開始到處張貼“尋人啟事”,想要找到事發之時的目擊證人。
一個小販愿意做證,她說自己目擊了全過程,三個孩子過來扶起老人。
老太太的孫子卻說:“說不定是孩子推了,然后又來扶的呢!”
鐵定心要訛人,老太太一家無賴到底。
江丕東也不死心,一定要找到證據,證明孩子的清白,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一位證人站出來了。
原來,這位過路的好心人,他也是想要扶起老太太,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一邊錄像,一邊走向摔倒的老人。
可是,三個孩子快他一步,把老太太扶起來了。
視頻鐵證如山,老太太再如何叫囂也沒有用,她曾經喊著“騙人全家遭殃”,現在也已經實現了。
因為詐騙勒索,她和她的兒子、孫子分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拘留加罰款,給予他們警示教育。
真相大白了,江小云一家也終于一顆懸著的心落地了。
這個善良的孩子,并沒有因為這件事對世界悲觀失望,他說:“如果再來一次,我也還是會上去幫忙。”
后來,據說做好事的小云和同學還受到了表彰。
我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咱們父母畢生的事業,但是,明明知道社會很復雜,我們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有人摔倒了,該不該扶?有人做壞事,孩子該不該阻止?
第一,我們還是要教會孩子善良,做一個擁有正確三觀的人。
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我們都要相信邪不壓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善良品質和正確的三觀至關重要。
善良讓孩子能夠關愛他人、富有同情心,懂得理解和包容,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而擁有正確的三觀,能幫助孩子在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時,做出明智、正確的決策。
善良不僅僅對他人有用,也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幸福和成長,為社會傳遞正能量,促進社會和家庭的和諧與進步。
第二,父母要教會孩子,做好人不是做“受氣包”。
父母在教導孩子要善良、有道德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做好人并不意味著要無原則地容忍他人的不當行為,不能成為“受氣包”。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樹立清晰的邊界意識,讓他們知道在何種情況下,都需要堅定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
也要教導孩子如何以恰當、理智的方式應對不公平或不友善的對待,比如學會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立場,而不是默默忍受。
拒絕做“爛好人”,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我價值感,讓他們相信自己有權利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和對待,并且這樣的拒絕不會影響他們作為一個好人的本質。
第三,教會孩子,任何時候都要學會審時度勢。
我們教會孩子做一個好人,更要學會保護自己,讓孩子學會審時度勢,就是讓孩子能夠敏銳地觀察和分析周圍的環境、形勢和人際關系,從而做出明智和恰當的決策與行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不同的社交場合,可以試著觀察他人的情緒和態度,然后看是否有必要調整自己的言行。
我想我們讓孩子保持真誠和正直的品質,更要首先保護自己的安全和權益,您認同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