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醫大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診室,韓東醫生正在給一位捂著胃部的老人把脈。診桌玻璃板下壓著一張泛黃的脈診圖,桌上的處方箋工整寫著:白術10克,茯苓15克,砂仁6克......這樣尋常的早晨,他已堅持了三十年。
"早飯吃的什么?""夜里幾點睡的?""最近生過氣嗎?"
這三個問題,是韓東醫生問診時的"固定開場白"。上周三,35歲的程序員小李因嚴重胃脹就診,胃鏡顯示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當聽到患者回答"最近天天熬夜改代碼",韓醫生邊把脈邊搖頭:"脈象弦緊,舌邊齒痕明顯,這是肝氣犯胃啊!光吃藥不夠,晚上十點前必須睡覺。"
診室里這樣的對話每天都在發生。護士站的老護士長記得清楚:韓醫生的問診時間總是超時,但他堅持要問清患者的生活細節。"胃腸是情緒器官,吃多少安眠藥不如睡前揉腹十分鐘。"說著,他順手教了小李一套自創的"睡前揉腹操"。
在韓東的電腦桌面上,有個命名為"舌象-胃鏡對照庫"的文件夾。這是他從2015年開始建立的特色數據庫,收錄了3000余例患者的舌苔照片與胃鏡影像對比圖。
"你看這張舌苔黃膩的,胃鏡下果然有膽汁反流""舌面有裂紋的,80%存在胃黏膜損傷"......帶著研究生分析病例時,他像解讀密碼般興奮。去年某跨國藥企研發新型胃藥時,特地邀請他提供舌診與胃黏膜修復相關性研究數據。"現在年輕人總說'有圖有真相',我們中醫辨證也該與時俱進。"說著,他給患者拍下舌苔照存入電子病歷。
每周三下午,他會整理典型醫案。胃痛患者的舌象照片、腸道菌群檢測報告、中藥處方被制成對照圖譜。"這是我正在做的'證-菌-藥'關聯研究,發現脾虛證患者腸道乳桿菌數量普遍偏低,而健脾中藥能顯著改善菌群結構。"
從醫三十載,診室墻上掛著患者送的書法:"安康"四個大字,正是這位中醫人畢生所求。每當夕陽余暉透過窗欞灑在脈枕上,他依舊輕聲叮囑著患者:"胃病三分治七分養,記得按時喝粥。"
"如何讓脾胃恢復自然運化,如何守護患者從飲食到情志的胃腸健康,這是我們中醫人一輩子的修行。"面對胃腸健康這項生命課題,這位老中醫仍在用一味味本草、一個個脈案,續寫著施氏學派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