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一次踢到鐵板,能夠以糧為兵戰勝蘇聯,卻奈何不了中國。面對美國的惡意炒作,仍可氣定神閑、完美反擊,中國的糧食安全可謂是核戰爭級別!
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的糧食安全。
美國坐擁28億畝耕地面積,在西方擁有很強的主導話語權,甚至可以將糧食作為戰略武器,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打擊,其中蘇聯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首先美國的農業地理環境本身在全球范圍內都數一數二,因為它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有著季節多樣化特點,高溫期和多雨期高度重合,這就是對農業生產來說最好的環境。其地形比較特殊,東西兩邊都是高大的山脈,中間則是大片的平原,這給它大規模的機械化操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并且由于美國國土接壤的大西洋與太平洋,它周圍的大洋河流非常多,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雨水,簡直就是農業生產最好的自然環境 。這使得美國的耕種糧食可以輕易地實現市場化運營。
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給美國提供了迅速的農業發展,這為美國以糧為兵搞垮蘇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聯農場
相比較美國的農業地理環境,蘇聯的農業發展就不大樂觀。從緯度上來說,蘇聯大部分的耕地分布緯度,都比我國東北要高,緯度越高氣溫越低,也就越不適宜農作物生長。
以氣溫為變量,中美兩國的投入產出比都能達到1/2以上,而蘇聯只有2/3左右。什么概念呢?就是同樣花一百塊錢投資,別人都能得到最少兩百塊的回報,而蘇聯只能得到一百五十塊的回報。要知道國家對于農業的投資都是以億為單位的,這其中的差別可是相當大的。
低氣溫環境不僅會使農作物出產受到影響,工人做工所消耗的熱量都比其他高出不少。有一些人會因為蘇聯人肉禽蛋粉的高攝入量而感到羨慕,而事實卻很殘酷。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國東北的一個企業,廠里的工人們都會在口袋里帶一瓶白酒,因為工人們不可能一次吃很多很多食物,但是食物中的熱量又不足夠工人們消耗,所以才必須從白酒中攝入需要補充的熱量。蘇聯工人在工作時間的消耗的熱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工人。
加之蘇聯一直把發展重心放在重工業上,出現工業與農業生產發展極不平衡的局面,蘇聯的外匯儲備對石油的依賴性極大,長期以來只能靠進口來滿足國內糧食需求,這便成為了美國以糧為兵搞垮蘇聯的關鍵。
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糧食危機的到來,迫使蘇聯不得不使用石油外匯進口糧食,最大的糧食進口渠道就是美國。而美國針對這一“短板”,要挾蘇聯降低對美國出口石油的價格,否則就不再向蘇聯出口糧食。蘇聯當然不會答應,即使不從美國進口糧食,還可以依靠石油外匯從其他國家購買,所以美國第一次對蘇聯的糧食戰略以失敗告終。
美蘇爭霸
不過這還沒完,1958年美國里根政府一方面開始實施“逆向石油戰略 ”,還積極搞美蘇軍事競賽,致使蘇聯農業和重工業矛盾愈發嚴重。另一方面迫使石油出產大國,沙特阿拉伯提高石油產量,這對國際石油市場造成了猛烈的沖擊,蘇聯對此猝不及防,僅僅是五個月的時間,蘇聯國內的石油價格直接從30美元降到12美元。軍事和石油兩方面的消耗,讓蘇聯一度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進行糧食進口,只能向西方借款維持。
直到1989年,蘇聯因為進口糧食而欠下的外債高達4000億盧布的外債,這對蘇聯本就不穩定的國情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美國的糧食戰略大獲全勝。當時的國際糧價只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美國更是憑借優越的地理環境,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使用糧食戰略,“收割”一個又一個國家。
美國也曾將“魔爪”伸向中國,但中國可不一樣。
中國幅員遼闊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面國土挨著太平洋,西南則聳立著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
我國領土大多處于溫帶和亞熱帶,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寒溫帶,全國各地的太陽輻射和熱量都可以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需要。東南部降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的降雨量則在400毫米以下,滿足了東南農耕、西北畜牧的自然基礎條件,另外我國多山復雜的地勢條件,對農業發展非常有利,可以多尺度、多層次的發展林、牧、果、藥等多種經營。同時長江黃河兩條河流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在世界范圍內都不常見。
中國雖然素以農業大國立足,但在農作物的產出方面也有一點缺陷。
中國人口眾多,“大豆產量不高無法滿足國內產油需求”。美國盯緊這一點,開始大肆炒作中國對大豆的巨額需求。美國農業部在2003年發布了一條新聞,“由于天氣原因預計今年美國大豆將減產”。消息一傳入國內,大豆的價格便持續上漲,很多沒有經驗的榨油企業,開始紛紛以高價收購。但這些都是美國的陰謀,最后收產的時候大豆產量大增,國際大豆價格一路下滑,國內榨油企業受到重創。世界上的大糧商紛紛介入,很快就占據了中國豆制品加工近80%的市場。
這一策略似乎初見成效,美國又開始炒作糧食危機,不過這次可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2007年我國動用國家儲備,不定期向市場拋售,并宣稱“中國有一億噸儲備糧,足夠吃一年”。不斷吃進的外國資本,最終紛紛爆倉逃竄,國際上的糧食價格全線下跌,糧食戰爭終于宣告結束。
雖然我國的地形復雜,難以像美國一樣以市場化的經營模式去發展農業,但我國一直保持著18億畝的耕地面積,面對產量不高的大豆“短板”,更是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鼓勵扶持大豆種植,全力維護農業發展,因此在面對美國炒作施壓的時候,有足夠的的底氣來與之對抗,保證國內市場平衡,利用國家儲備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我們現在有足夠的底氣說,中國的糧食安全絕對是核武器級別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的農業將不會單單靠氣候等自然條件來滿足發展需求,未來的農業將會是真正的高科技行業,我國一定會建立適合自己的農業發展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