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劉胤衡 記者陳曉)今天,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通報近三年新業態用工勞動爭議案件審理情況,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該院審結的新業態用工勞動爭議案件多集中在網約車、外賣、快遞和網絡直播領域,分別占比23%、19%、11%和8%。
懷柔區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孫吉旭介紹,相關案件數量呈現逐年攀升及倍數增長態勢,案件復雜程度顯著提升。案件數量的快速增長主要與行業擴張與用工模式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勞動者維權意識增強以及企業以輕資產模式壓縮運營成本等有關。調撤案件數量占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調撤率達35.7%。
發布會現場。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供圖
懷柔區法院民一庭法官趙歡通報了一起典型案例。2024年3月,北京某商貿有限公司外賣騎手孫某通過某平臺送餐,工作中受傷骨折,被認定為十級傷殘。某商貿公司與平臺運營方以“眾包協議”為由拒絕支付生活保障費。孫某訴至法院,法院聯合工會、仲裁委啟動“三位一體”聯動機制,通過審查用工實質,發現平臺通過算法規則對騎手實施嚴格管理(如強制派單、收入依賴平臺訂單),最終認定平臺企業與某商貿公司構成共同用工主體,促成調解協議:平臺企業支付孫某生活保障費1.3萬元。雙方無爭議。
在另一起涉及騎手社保繳納案件中,騎手田某某入職北京某商貿公司3天后送餐受傷,被認定為十級傷殘。該公司辯稱未實際用工,并以“雇主責任險投保方為關聯企業”為由推諉責任。法院查明田某某與某商貿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且實際接受管理,判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責令公司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資、傷殘補助金等共計15.8萬元。后該公司主張“按單結算工資”,法院以工傷保險基數核定工資標準,駁回其抗辯。
懷柔區法院民一庭庭長夏陽介紹,新業態勞動爭議糾紛案件較傳統案件有其自身的特點。平臺企業通過簽訂承攬協議、引導注冊個體戶、協議外包、眾包合作等“去勞動關系化”手段模糊勞動關系和用工性質,致使對勞動關系認定更加復雜化;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呈現無社保、無兜底、無議價權的“三無”特征,社會保險缺位、算法管理嚴苛、收入分配不透明等問題突出,平臺算法規則不透明也增加了事實查明的難度;新業態勞動者由于缺乏法律知識,舉證能力薄弱,有些因混淆“勞動關系”與“合作關系”的法律區別,誤簽承攬協議后維權無門;網約車、外賣配送等行業因計薪規則不透明,加之勞動者實際工作地、平臺注冊地、服務器所在地分離,傳統“一案一訴”模式難以應對跨區域群體性連鎖爭議。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為實現“實質解紛、源頭治理、權益共贏”,懷柔區法院聯合懷柔區總工會、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創新構建“法院+工會+仲裁”三位一體聯動機制,推動新業態勞動爭議化解從“末端裁判”向“前端預防、中端調解、末端兜底”全鏈條轉型。數據顯示,相關案件審理平均周期由61天縮短至53.7天,平均縮短7.3天,批量化解50余起案件。2024年,涉快遞員類案件數量下降趨勢明顯,同比減少88.9%。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