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陜西省關中平原地區人民檢察院(后稱關中平原檢察院)收到陜西省陜北高原地區人民檢察院移送的咸陽市某煤礦非法排污案件線索,檢察官在調查中,意外發現另一條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線索。彼時,檢察官們調取企業環評材料時,一份缺失的取水許可證引起了他們的警覺。“礦井疏干排水需要取水許可,但這家企業十幾年從未辦理。”檢察官原曉鳴回憶道。
辦理此案時,檢方一度十分糾結,擔心起訴后如果整改不到位,可能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該企業作為當地的納稅大戶,其涉及很多員工就業問題,但難啃的“硬骨頭”還是要啃下去。最終,一場歷時600多天,聯動5家檢察院,涉及多地流域治理的辦案監督拉開帷幕。4月24日,該案承辦檢察官向紅星新聞記者詳細講述了此案的辦理經過。
整改現場
排污線索
牽出企業非法取水和漏繳水資源稅
“排污的侵害行為發生地和侵害結果發生地位于兩個不同地區。”承辦檢察官說,該煤礦企業地處咸陽和銅川兩地交界,違法設立的排污口在咸陽市旬邑縣境內,但是西川河下流大概百米位置就進入銅川市耀州區。“2009年,原陜西省環保部門批復要求礦井水經處理達標后全部回用,不得外排。”
企業負責人后來承認,當初剛興建時處理過的水通過廠區生活及生產用水可以回收用完,但是隨著生產規模不斷地擴大,地層有變化導致疏干排水量也水漲船高。“我們企業循環使用再生水的能力有限,礦井內的水量太大就回收不了,只能外排,想要更改環評,又因為周圍特殊的地理環境難以變更。”
因為該煤礦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東邊是香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西邊是石門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企業門前的西川河屬地表水Ⅱ類水域禁止設排污口。排污問題涉及生態環境紅線,在西川河流域根本不可能批復同意設置排污口。
“我們在調取企業資料過程中,發現他們在沒有取水許可證的情況下長期在采煤過程中疏干排水。”(疏干排水是指在采礦和工程建設過程中破壞地下水層、發生地下涌水的活動)辦理此案的檢察官查詢企業資料發現,僅2022年該煤礦疏干排水量即達到296萬噸,這種行為導致煤礦周邊地下水水位下降,嚴重損害地下水生態環境。
隨后,辦案檢察官前往稅務機關調取該企業近5年水資源稅繳納情況,又前往當地煤炭工業主管部門核實該企業近年來的煤炭開采量等數據,按照《陜西省水資源稅改革試點辦法》的相關規定,對水計量設施未經驗收的情況,煤炭開采按噸煤取排水22立方米核定,經核查發現該企業向稅務機關申報并實際繳納的水資源稅與應繳納的稅額不符,存在漏繳水資源稅的情況,造成國有財產的巨大損失。
2023年6月28日,關中平原檢察院向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書,建議其依法對該企業非法取水行為作出處理。檢察建議制發后,行政機關責令企業停止違法行為,依法辦理取水許可,處以1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并向稅務部門移送有關疏干排水量信息。國家稅務總局旬邑縣稅務局經核查核算后,督促企業繳納了水資源稅190.77萬元,滯納金62.05萬元,共計252.82萬元。
2023年11月17日,企業獲得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核發的取水許可證,恢復正常生產活動。
同時,旬邑縣相關行政部門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取用水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對114家用水企業的取水許可情況等進行檢查,吊銷未續期農村自備水井取水許可23家,行政處罰1家超許可用水煤礦企業。
緊接著,關中平原檢察院與相關行政機關舉行磋商會議,對涉事企業漏繳水資源稅的事實及下一步的整改措施進行確認。然而非法取水和漏繳水資源稅的問題卻是該系列案件最容易解決的問題,更難啃的骨頭還在后面。
企業排污問題如何解決
一時陷入困境
關中平原檢察院了解到,從2015年起,該企業就有多次因非法排污被行政處罰的記錄,總計近1000萬元,但始終沒有解決非法設置排污口排污的問題,雖然企業自身也建造了兩套污水處理設施,對排出的礦井水進行深度處理,但檢察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對排污口多次取樣,檢測結果始終存在部分結果超標。
“一般情況下如果能夠整改到位,包括處罰違法行為,就違法行為進行有效整改,公益確實得到了維護,我們是可以結案的。但是因為本案涉及的因素很多,整改期限可能比較長,所以在檢察建議整改期限內,我們對案件進行了中止。”辦案檢察官介紹道。
整改現場
中止并不是終止。辦案團隊需要面對兩個問題:一是行政機關的履職不能無期限地拖下去,非法排污的問題整改需要多久?另一方面,“并不是說拿出方案,案件就這樣結了。”即使整改方案出來了,檢察機關需要綜合判斷整改方案到底可行不可行,即便可行,也需要按照方案整改完畢才行。很快,行政機關形成了兩個整改方案,其中一個是將排污口設置在西川河下游柳林鎮旁一段Ⅲ類水域,這個方案在法律層面上似乎沒有明顯問題,但是辦案檢察官認為將排污口設置在此處,距離下游的桃曲坡水庫更近,如果上游的污水處理設施出現問題,排出來的污水將沒有任何緩沖就直接危及飲用水源地,該方案事實上加大了下游的飲用水安全風險。另一個方案是向南越過香山自然保護區排放到另一條河里,但該方案要穿越自然保護區,且要架設多級泵站,辦案檢察官認為無論是從法律層面、建設難度以及后續運營成本等方面均不可行。
隨后,辦案檢察官帶著兩套方案拜訪了環保及法律專家咨詢專業意見,并在省人民檢察院的帶領下前往省生態環境廳了解方案獲批的可能性,最終的結論印證了辦案檢察官的判斷,這兩套方案均不具備可行性。
面對如此結果,該企業主管環保的副總經理也無奈地對檢察機關表示:“特別希望你們能幫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企業發展的最大難點。”
檢察機關
發揮“訴”的剛性監督作用
企業長期“帶病運行”勢必拖累企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唯有為疏干排水尋找出路,將企業的取水及排污行為納入法律監管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關鍵。關中平原檢察院決定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我們最終還是決定起訴,我們在與相關各方討論研究方案的過程中也發現本案是存在合法合理解決的出路的,充分發揮‘訴’的剛性監督作用,才能推動本案一系列復雜問題的最終解決。”
整改現場
關中平原檢察院檢察長章勇在接受法治日報采訪時坦言:“西川河污染問題,說到底是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之間矛盾的集中反映,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只是手段,最終目標是要推動全面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4月23日9時,關中平原檢察院辦理的督促治理涉事煤礦非法排污行政公益訴訟案在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這是陜西省跨行政區劃檢察改革以來,跨區劃檢察機關辦理的首例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案件。
相關行政機關加強上下級聯動,邀請黃河水利委員會等流域管理機構到現場勘查,并邀請專家共同制定方案,經過多次修改后最終確定在第界河新建排污口,將處理后的礦井廢水加壓通過管道排放至咸陽與銅川兩市分水嶺另一側的第界河,經三水河最終匯入涇河,徹底解決十幾年來對桃曲坡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威脅。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同意了企業更改環評的申請,允許其在第界河新設排污口。在排污口遷建工程順利完工后,當地生態環境部門為其辦理了排污許可證。在退水符合條件后,黃河水利委員會為企業辦理了取水許可證。
庭審現場
2024年9月12日,該案的整改效果公開聽證會在西川河岸啟動,全國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等作為聽證員參與聽證。在聽證會上,一位全程參與此案的專家在現場查看了排污口后說:“今天特別有感觸,原來我以為就是個無解的‘死局’,確實沒想到最后能真的把問題合理合法解決了。”
聽證會上,聽證員一致認為,行政機關已經全面履行了監管職責,本案最終的解決方案合理合法,工程也已順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企業的各項法律手續也已齊備。會后,結合聽證會意見,關中平原檢察院撤回起訴,法院裁定同意撤回起訴。
關中平原檢察院對案件的辦理并未止步于此,結合本案辦理經驗,從煤炭、水利、稅務等部門調取相關數據,研發了煤礦行業水資源稅繳納異常數據模型并上架最高檢模型管理平臺,該模型得到陜西多個基層檢察院應用,通過辦案督促有關部門征繳水資源稅累計3504萬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