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這片充滿奇幻色彩的天地里,曾經有一家公司風光無限,堪稱行業的“領頭羊”——華誼兄弟。
而如今,華誼兄弟這個名字更多地與“對賭協議”四個字緊密相連,成為圈內一個既令人敬佩又讓人感慨的話題。
那么,華誼兄弟的輝煌帝國究竟是如何從巔峰滑向低谷的呢?
若要追溯華誼兄弟的發家史,那可真是一部中國影視圈的經典傳奇。
1994年,王中軍和王中磊兩兄弟在北京創立了華誼。那時的他們并沒有什么背景,僅憑一腔熱血想要在廣告行業闖出一番天地。
誰能想到,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后來會成為中國影視圈的“龍頭老大”呢?
1998年,華誼開始涉足影視領域,投資了馮小剛導演的《沒完沒了》,這部電影票房大賣。
從此以后,華誼和馮小剛的名字便緊緊聯系在一起。
接下來的十幾年間,華誼兄弟幾乎成為了中國電影的代名詞。
馮小剛的賀歲片每年都會占據熒屏,《非誠勿擾》《集結號》《唐山大地震》等作品每一部都堪稱票房收割機。
此外,華誼還簽約了周星馳、黃曉明、范冰冰等一批頂級明星,無論是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還是音樂,都做得風生水起。
2010年,華誼兄弟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中國首家上市的影視公司,市值一度高達數百億。
當時的王氏兄弟簡直就是娛樂圈的“點金圣手”,隨便投個項目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華誼的野心遠不止于此。他們不僅想做內容制作,還想打造平臺,甚至掌控整個娛樂產業。
于是,他們開啟了一場更大膽的冒險——通過“對賭協議”將明星與公司深度綁定。
這一招看似精明,卻也埋下了日后危機的種子。
所謂對賭協議,其實就是一場豪賭。
華誼兄弟會給明星或導演一筆資金,或者是股權、資源,但前提是對方必須在未來幾年內為公司帶來指定的利潤。
如果無法達成目標,那就得自己掏錢補上差額。
這種協議表面上看起來很公平:你拿了我的資源,就得為我創造價值。但實際上,這就像一副閃閃發光的“枷鎖”,不僅束縛了明星,也讓華誼自身陷入了困境。
娛樂圈本身就是一個變幻莫測的行業,電影票房、電視劇收視率、藝人口碑,哪一樣不是靠運氣吃飯?
一旦某部電影失敗,就可能導致公司和明星雙雙陷入危機。
然而,華誼偏偏熱衷于這種高風險的游戲。
他們簽訂的對賭協議,條款往往苛刻得令人咋舌。
比如,馮小剛的東陽美拉公司在2015年被華誼收購時,雙方簽訂了對賭協議,承諾五年內每年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
如果未能完成,馮小剛需要自掏腰包補齊缺口。
張國立的浙江常升公司、周星馳的PDAL公司也都簽署了類似的協議。
當初簽訂這些協議的時候,明星們可能都覺得穩操勝券。
畢竟,那時的華誼如日中天,誰不想搭上這艘“巨輪”呢?
可是,誰也沒料到,娛樂圈的潮流變化比翻書還要快。
馮小剛可以說是華誼的老朋友了,他幾乎陪伴著華誼從默默無聞走到了巔峰。
他的賀歲片曾經是春節檔票房的保障,但到了2010年代末期,觀眾的口味發生了變化,而馮小剛的電影似乎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017年的《芳華》雖然口碑不錯,但票房遠未達到預期;2018年的《手機2》更是遭到廣泛批評,徹底撲街。
按照對賭協議的要求,馮小剛的東陽美拉每年需為華誼貢獻1億元的凈利潤。
然而,馮小剛的電影一部接一部失利,導致公司業績無法達到目標。
到了2020年,華誼公開披露,馮小剛需要賠償1.68億元來彌補對賭協議的虧損。
這一消息傳出后,網絡上瞬間炸開了鍋。
1.68億!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是個天文數字;即使對于馮小剛這樣的頂級導演,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更令人唏噓的是,馮小剛為了償還這筆債務,不得不接拍大量商業片和廣告代言,儼然成了打工還債的代表。
如果說馮小剛的1.68億元賠償讓人震驚,那么張國立的故事則更加令人感嘆。
張國立是娛樂圈的老戲骨,演技派的典范,他在主持《國家寶藏》時展現出的文化底蘊吸引了無數粉絲。
然而,誰能想到,這位已經70歲的老藝術家也被對賭協議拖入了泥潭?
張國立的浙江常升公司在2013年被華誼收購,并同樣簽訂了對賭協議。
協議要求公司每年實現一定的利潤目標,但近年來,影視行業整體低迷,張國立的公司自然也無法幸免。
項目虧損、投資失利,使得利潤目標變得遙不可及。
為了履行協議,張國立只能四處接戲、參加綜藝節目,甚至還得為公司拉攏投資。
70歲的年紀,本該是享受晚年的時光,他卻依然奔波于片場和綜藝之間,實在讓人看了心酸。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張國立這個年紀還在還債,華誼的協議得多狠啊?”
這句話雖然有些夸張,但也反映了不少人對對賭協議的質疑。
畢竟,在娛樂圈,成功與否很多時候并不是個人能夠掌控的,簽了這種協議,等于把自己的未來押給了運氣。
再來看看周星馳,這個名字在華語電影圈幾乎就是“神話”的象征。
他的《美人魚》《西游降妖篇》當年票房爆棚,華誼自然不會放過這位“票房之王”。
2016年,周星馳的PDAL公司與華誼簽訂了對賭協議,承諾在未來幾年內每年貢獻一定利潤。
然而,星爺的電影制作周期長、成本高,盡管票房可觀,但利潤未必能達到對賭協議的要求。
到了2019年,華誼與周星馳的合作戛然而止。
表面上看是“和平分手”,但業內傳聞,雙方在對賭協議的執行過程中產生了分歧。
周星馳的電影風格獨特,產量較低,顯然與華誼追求的“快節奏、高回報”模式格格不入。
分手之后,周星馳繼續拍攝自己的電影,而華誼則失去了一棵“搖錢樹”。
華誼兄弟的低谷并不僅僅是因為對賭協議的失敗,更因為整個行業的轉型。
進入2010年代后,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影視圈,騰訊、愛奇藝、阿里影業等都是財力雄厚的競爭者。
華誼的傳統模式——依賴大導演、大明星和院線票房,逐漸被短視頻、網劇和流媒體擠壓得沒有生存空間。
更為致命的是,華誼自身的戰略失誤。
2015年前后,華誼瘋狂擴張,收購公司、投資實景娛樂、布局游戲產業,花錢如同流水一般。
然而,這些投資大多沒有帶來回報,反而讓公司背負了沉重的債務。
2018年,華誼兄弟曝出巨額虧損,王中軍甚至公開承認“公司現金流緊張”。
曾經的“娛樂帝國”,如今卻淪為了“債務纏身”的象征。
對賭協議的破裂,只是華誼困境的一個縮影。
馮小剛、張國立、周星馳,這些昔日的盟友,如今要么賠錢,要么解約,要么苦苦支撐。
而華誼自身,則在資本市場和輿論場上摔了個大跟頭。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