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刀郎武漢站演唱會演出現場。
今春,湖北演出市場相當火爆:3月底,刀郎在武漢連開兩場演唱會,武漢體育中心周邊酒店預訂量環比激增550%;4月18日至20日,李宗盛在宜昌連開兩場演唱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2萬名歌迷。
2023年以來,全國演出市場持續升溫,其中演唱會更是“獨占鰲頭”。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銷售票房達216億元,其中演唱會票房高達179億元。在供需失衡的態勢下,“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成為新消費潮流。
作為高情緒價值的流量入口,演唱會不僅能夠帶動住宿、餐飲、交通、購物等系列消費,還能將單次觀演轉化為文旅復合式消費,堪稱“流動的GDP”。
湖北省演出協會會長、省演出公司總經理游國梁介紹,2023年以來,湖北各地舉辦演唱會百余場,票房年收入超10億元,較疫情前翻一番多;今年上半年,湖北預計將舉辦30多場演唱會。
演藝經濟如何做大做強,進而為城市發展持續賦能?湖北還有諸多短板需補齊。
開心麻花喜劇《三生聊齋·三生沉浸版》
搶灘新賽道:湖北加速競逐演藝市場
50多萬人搶票、開票即售罄……3月14日,刀郎武漢站演唱會首次開票,便掀起瘋狂地搶票大戰。3月29日、30日,連續兩天的刀郎演唱會,不僅為武漢帶來音樂盛宴,也同步激發了文旅消費熱潮。
攜程網數據顯示,刀郎演唱會期間,武漢體育中心所在的商圈酒店預訂量環比前一周猛增550%。飛豬旅行數據顯示,3月28日至30日,前往武漢的機票與火車票預訂量環比上月同期增長約10%。游國梁介紹,刀郎演唱會“引客入鄂”約10萬人,人均在武漢停留2.5天,文旅綜合消費較平時增長3倍。
刀郎演唱會的火爆并非個例,2023年以來,演唱會在湖北各地全面開花:陳奕迅、梁詠琪、李宗盛、周華健等一眾實力唱將,接連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激情獻唱;2024年宜昌舉辦了12場演唱會、音樂節活動,場均吸引觀眾超8000人,單場最高突破3萬人,其中外地觀眾占比65%,張韶涵、楊千嬅、王力宏、王心凌等明星大咖齊聚宜昌,為當地歌迷帶來視聽盛宴;《夢響中國?音樂盛典》在襄陽盛大開唱,點燃城市激情;《金文峰之夜》《中荊之夜》明星演唱會在荊門相繼舉辦,孫楠、邰正宵、張信哲、海來阿木、王琪等實力唱將傾情獻唱;黃岡也迎來了王心凌、張信哲、邰正宵等明星,為當地歌迷送上驚喜……
企業更是敏銳捕捉到演唱會的帶動效應,進軍演藝市場。如洋河股份與湖北省演藝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推出“知音湖北·遇見洋河”系列演唱會,已在黃岡、十堰、仙桃三地舉辦;稻花香主辦活力之光·稻花香群星演唱會,相繼唱響襄陽、十堰、武漢等地;武商集團為慶祝65周年獨家冠名演唱會,更是在商文旅體融合中蹚出一條新路。
“企業通過演唱會實現品牌宣傳與產品銷售雙豐收。”游國梁介紹,以洋河股份為例,三場演唱會的投入產出比能達到1:10,即投入1元錢,能夠帶來10元的產品銷售收入。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023年發布數據顯示,演唱會的門票消費對當地消費拉動比達1:4.8,即門票花費1元,帶動周邊消費4.8元。“從近兩年情況來看,演唱會帶動文旅產業發展的杠桿效應凸顯。”業內資深人士介紹,以頂流歌手周杰倫的演唱會為例,一場演唱會大概能帶來6億至10億元的消費。據測算,去年宜昌12場明星演唱會共拉動消費50億元。攜程數據顯示,李宗盛演唱會宜昌站的搜索熱度環比上漲超過6倍,帶動宜昌搜索熱度上漲48%。
一場演唱會緣何產生如此大的帶動作用?從供應端來看,疫情3年的市場冰凍期,大量演唱會和音樂節等被迫延期和取消,2023年開始涌現大量“還債式”商演;從需求端來看,年輕人對演唱會的需求日益旺盛,觀看演唱會既是一種去“班味”的方式,又能在與歌手的互動中獲得情緒滿足。但當下演藝市場供需不平衡,需求遠遠大于供給,這使得跨城觀演成為新潮流,催生了全新的消費場景。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何志武教授認為,娛樂“軟剛需”的生活觀和消費觀深入青年群體,他們將休閑娛樂視為生活必需品,文化娛樂消費在年輕人的消費結構中由“軟”變“硬”,年輕人提高休閑娛樂消費的頻率與支出就越來越平常。
瞄準這一新藍海,全國多個城市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推動演藝產業發展。作為中部大省,湖北也積極布局演藝產業。
早在2019年,湖北便組建了演藝業產業發展聯盟,整合文化場所資源,建立橫向省內外、縱向省市州聯動的信息交流平臺。2020年,武漢體育中心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子公司——武漢車谷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瞄準演唱會等演藝市場。去年8月,武漢市著眼打造“演藝之都”,出臺了《武漢市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
與之相對應,湖北演出市場持續升溫:在流行音樂層面,自2024年以來,武漢市幾乎每個周末均有一場大型演唱會;在京劇、楚劇、話劇、歌舞劇等傳統劇目演出方面,武漢的三大綜合劇院的營收遠高于2019年。游國梁介紹,去年,湖北劇院、琴臺大劇院、武漢劇院營收共計近1億元,較疫情前都穩步增長。
“湖北競逐演藝市場優勢明顯”,武漢車谷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海礁認為,在經濟發展層面,湖北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2024年經濟規模入列“6萬億俱樂部”;從地理位置考量,湖北是“九省通衢”,外地游客跨城追星便利;就青年群體數量來看,武漢的大學生數量位于全國前列,而這一群體正是當下演出市場的核心消費力量。
4月23日,歷史題材黃梅戲《女國醫》在武漢劇場演出。
成長的煩惱:本土藝人與演出場館短板制約發展
盡管勢頭迅猛,但湖北演藝市場仍面臨諸多挑戰。產業鏈發育不成熟不完善問題尤為突出。
演出市場產業鏈涵蓋上游的藝人表演、舞臺效果等內容制作環節,中游的票務、場館、廣告贊助等環節,以及下游的消費市場。然而,當前湖北的演出市場產業鏈并不強,在內容制作、人才培養、演出場地、演藝產品開發等方面均存在短板。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莫晸博士介紹,以演唱會為例,在產業鏈前端,湖北缺乏本土藝人資源,在內容制作方面缺乏話語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湖南省,該省以天娛傳媒為核心,構建了完備的藝人培養體系,旗下藝人資源豐富。
“湖北并非完全沒有演出人才,關鍵在于留不住人才。” 莫晸表示,武漢擁有武漢音樂學院、武漢大學藝術學院、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等眾多藝術人才培養高校,但人才畢業后大量外流,根本原因在于,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比,武漢的演出市場不夠發達,且缺乏相應的人才補貼政策。
業內資深人士認為,對于一座城市而言,若能培育本土的藝人團隊,在內容制作上便能掌握更多話語權,尤其是當下同質化競爭加劇,能夠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內容,對粉絲群體的吸引力將大幅度提升。
中游演出場館層面,盡管武漢擁有武漢體育中心、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等場館,但硬件設施仍存在不足。
據了解,武漢市承接演唱會的場館均是2020年前為承辦體育賽事而建造的,這些場館內場票數少、遮擋票數多,導致有效票不足,在全國統一票價的情況下,其票房收入不具優勢,影響了演唱會的經濟效益與市場吸引力。
針對這一問題,武漢已有場館著手進行改造。陳海礁稱,目前,武漢體育中心體育館正在進行場館改造,將座位數從1.2萬座增加至1.5萬座,并增設內場疏散通道,內場座位數可從1200座提升至3000多座。改造后,將有效提升場館的觀演體驗與票房潛力。
與此同時,在武漢舉辦一場演唱會的成本相對較高。陳海礁稱,演唱會成本包括藝人秀費、舞美等制作成本,安保、宣傳、酒店住宿等成本以及票務成本三部分,相較于其他城市,武漢演唱會的安保成本偏高,例如,刀郎武漢演唱會安保成本達到130多萬元,約超過一般演唱會安保成本的30%。陳海礁解釋,主要是因為武漢舉辦演唱會時場館封控區域較大,這一定程度壓縮了演唱會的利潤空間。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同樣是制約湖北演藝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全國各地紛紛出臺有力的政策,吸引演出落地。如四川省今年推出激勵政策明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引進在川舉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的主辦單位,省級財政根據累計售票總人數、售票收入及經濟貢獻,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
再比如上海為支持大型營業性演出,去年推出新政提出,主辦單位引進國際知名或者國內一流的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累計售票總人數不低于3萬人次,予以最高200萬元支持。對累計售票總人數超過5萬人次,且境外觀眾比例超過10%,予以300萬元一次性獎勵。
反觀湖北,在省級層面,去年湖北省推出“引客入鄂”獎勵政策,其中提出單場面向市場公開售票數、購票入場人數均達5000人(含)以上,招徠外省觀眾比例達到50%以上的大型演唱會、音樂節,對演出經營單位給予單場最高50萬元獎勵,相比上海、四川等發布的政策來看,補貼力度不夠。且適用時間僅為2024年。
武漢市級層面,除武漢東湖高新區出臺的《關于推進文化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對在東湖高新區轄區內舉辦的、具有國內外重大影響力、展示光谷形象的音樂節、藝術節、體育賽事等國際性或國家級文體活動,單個項目最高補貼500萬元外,全市雖有宏觀上鼓勵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文件,但缺乏具體的獎勵資金政策。
此外,相較于其他城市,武漢市5000人以上演唱會的審批時間較長。一場活動需要文化部門、公安機關等主體審批,在同等條件下,較長的審批周期使得武漢在吸引演唱會落地方面缺乏競爭優勢,容易錯失優質資源。
何志武教授稱,演出經濟是一種典型的“人氣經濟”,若想促進演出經濟的良性發展,必須通過營造良好的軟硬件服務條件來挖掘“人氣經濟”的供給側潛力。
2024年,周深在沌口體育中心體育館開唱。
破局之路:加快完善演藝經濟生態圈
“演藝經濟若要持續保持熱度,短期靠流量,長期發展則需要依賴良好的生態。”莫晸指出,湖北需要從政策端、產業鏈、市場端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
在政策層面,需打出“組合拳”:一方面要通過政策紅利吸引更多演唱會、音樂節來鄂舉辦,并打造更多精品劇目,吸引更多消費者。同時,要獎勵組織高質量演藝活動并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主辦企業。另一方面,要出臺演藝影視總部研發、培訓等產出生態營造養育集聚單位的整體政策措施,打造有影響力的演出經紀公司,聚焦演出專業人才和經紀人才,掌握演出經濟的話語權。
針對審批時間較長的問題,武漢華耀廣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胡昕認為,湖北可借鑒廣州經驗,優化審批流程。廣州市2023年推出“文旅體一證通”,聚焦破解文旅體行政審批體制機制障礙,為審批流程“瘦身”。其中“穗園通”將文化產業園區內文體領域41項審批事項融合為一個準入項目,相關審批部門實行前置服務;“穗演通”則是對觀眾人數超1000人以上的演藝場館,超5000人以上的體育場館營業性演出申請,簡化申報材料,一次提交申請。
產業鏈聚焦“補鏈強鏈”。在上游,依托武漢藝術院校資源,打造“院校+經紀公司+孵化基地”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游推進場館升級改造,下游開發“演藝+”衍生消費。
莫晸提出,湖北要明確商旅文體展發展模式,優化消費環境。圍繞大型演唱會等活動,可以推出關聯性強、黏性高的系列消費促進活動。比如,海口在周杰倫演唱會期間,CDF海口國際免稅城延長營業時間至夜間2點,并提供10多臺免費接駁車,讓觀眾無縫銜接至免稅城消費。不少商家借著演唱會熱度推出優惠活動,既拉動消費,也讓跨城觀演群眾有更好的體驗感。
“在同質化競爭加劇的當下,需要將活動與城市深度捆綁,打造城市名片。”游國梁認為,一方面,需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目IP、演藝人員IP;另一方面,需要挖掘城市特色,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消費選擇。如可以基于武漢文旅、地方歷史、文化傳承打造“小美特精”的演出,來增強演出的根植性,可以效仿廈門,打造常駐電影節、音樂節等,在蔡甸、新洲等地融入電影、音樂、露營等潮流元素。
何志武指出,一座城市的演出市場能否持續繁榮,有賴于內外兩方面資源供給。外部演出資源的引進,需要地方政府與企業通力合作;內部演出資源的培育和挖掘,需要政府提供寬松的創作環境和扶持政策,推進本土創作水平的提升,讓源源不斷的作品供給撐起演出市場的繁榮。
在區域協同方面,針對當下演藝市場下沉二、三線城市的趨勢,莫晸建議,湖北省既做強“武漢極核”,同時要激活“多極支撐”。
非省會城市如宜昌、襄陽等要夯實本地劇場演出基礎,孕育文化消費市場,同時積極引入外來演出,通過場館改造,提升硬件設施,提高演出場所的承載量。充分挖掘當地的文旅資源,打造出個性化的文旅產品,比如鄉村游、文化游等,此外,當地部門要加強與藝人的長期互動鏈接,做好售后工作,將藝人的影響力轉化為城市的宣傳力,實現演藝產業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
編輯丨胡馨月
編審丨劉定文
新浪微博|@支點財經
地址|湖北·武漢·楚天傳媒大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