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家的公眾形象不僅關乎個人聲譽,還會更直接地影響品牌的市場認可度和網絡口碑。
近期,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與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言行,就在互聯網上形成鮮明對比。
劉強東因親自送外賣收獲好評,董明珠則因 “海歸派有間諜”的言論成為了眾矢之的。
兩位企業家通過互聯網炒作傳播的方式獲取流量,卻因為行為舉止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輿論影響。
劉強東一夜之間圈粉無數,而董明珠卻徹底黑化,成為了“招黑體”。
這種差異的背后,既有個人的言行風格因素,也反映了互聯網時代公眾對企業家的期待變化,折射出了網友對企業家的期待,就是“向下共情”比“向上說教”更能贏得人心。
劉強東之所以圈粉無數,是因為“向下共情”的舉動,在互聯網時代贏得了網友支持。
近日劉強東親自參與京東快遞配送外賣,穿著工作服為消費者送外賣上門,盡管有人質疑這是“作秀”,但大多數網友仍給予正面評價,認為他至少愿意演這出戲。
這種接地氣的舉動,符合互聯網時代的網感,絕大多數網友都希望企業家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商業領袖,而是能與普通人共情的“自己人”。
這種策略的核心觀點是企業家不再只是老板身份,而是參與到基層中的“勞動者”,在互聯網時代,公眾更愿意看到企業家的人性化一面,而非冰冷的商業決策者。
董明珠之所以越來越招黑,是因為“向上說教”的營銷方式,無法引發網友共情。
相比劉強東近期頻頻出圈贏得網友好感,董明珠卻因為近期的言論卻頻頻引發爭議。
董明珠在最近一次臨時股東會議上提到“海歸派里面有間諜”,這一言論迅速被官媒和網友批評為缺乏證據和制造對立。
隨后董明珠還遭到了新京報等官媒的指責批評,胡錫進等媒體人則認為董明珠需要道歉。
其實這次董明珠的言論翻車并非偶然,而是長期個人風格積累所造成的結果。
比如對于“35歲就業危機”,在經濟下行、就業壓力巨大的背景下,董明珠卻不咸不淡地甩出了一句“35歲沒人聘你就自己去創業”。
請問如果35歲以上都去當老板,那誰來打工?
而對于前助理孟羽童違規接廣告風波,在孟羽童離職后,董明珠更是多次公開批評孟羽童“不忠誠”,甚至暗示這位20多歲的女大學生人品有問題,由此引發了外界對格力企業文化的質疑。
此外,董明珠還曾多次炮轟雷軍,吐槽小米,好像雷軍早已成為她的“心魔”。
從跟雷軍公開打賭,到后來小米的營收規模全面反超格力,董明珠開始將矛頭指向小米是“組裝廠”,稱低價是無能表現。
董明珠的種種行為,似乎都是在和年輕人唱反調,這種行為除了能拉低年輕消費者對格力品牌的好感度,真的就沒有什么別的作用了。
很顯然,董明珠的問題在于她的言論往往帶有“說教式”和“對抗性”,而非能夠深入人心的共情營銷。
在互聯網環境下,公眾更希望企業家展現包容與理解,而非居高臨下的批評。
企業家如何平衡個人品牌與公眾期待?
劉強東和董明珠的對比,揭示了互聯網時代企業家形象管理的核心法則,便是“向下共情”比“向上說教”更有效。
從劉強東圈粉、董明珠招黑這兩個事件就能看出,公眾更愿意支持那些“理解普通人困境”的企業家,而非“教育普通人”的所謂權威者。
像董明珠這樣的明星企業“掌門人”,就更應該有的廣闊視野和格局,在就業、國際關系等敏感話題上,企業家的發言和行為應更具有建設性,而非煽動性。
企業家的言論一定要謹慎,避免制造對立,而且行動比口號更重要。
像劉強東過去親自送快遞,現在又親自送外賣,雖然大家都知道這種行為是營銷作秀,但至少展現了參與感,讓大眾看到了商業領袖也有體會人生百態的一面。
而董明珠的各種說教言論,除了留下爭議和源源不斷的黑流量,似乎并沒有為企業帶來任何有價值的成果。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家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可能被放大解讀,劉強東的共情營銷和董明珠的強硬風格,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公眾認知。
企業家若想維持良好的公眾形象,或許需要更多向下看的視角,而非一味向上說教。畢竟在互聯網的世界里,良好的“網感”將決定企業家的輿論風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