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作為廣西首府,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至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玄宗皇帝親賜其名“邕州”,并由邕州司馬呂仁主持修建了邕州城垣,后毀于戰亂。
北宋皇祐四年(1052),又在原城西北部的五花嶺一帶營建新城。元豐三年(1080),知邕州、左藏庫副使兼合門通事舍人劉初擴建邕州城,因為臨近邕江,邕州城平面并非方形,而是像一條游蛇,蜿蜒綿長。元泰定元年(1324),邕州路改名南寧路。但邕州城址不變,只在舊墻基上以土加固城墻。
明代,南寧城進一步擴建,并采用“磚包土”形式,使之更為堅固。清乾隆六年(1741),南寧府大規模修復城墻。城墻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內外以青磚砌筑,中間填以黃土。設東門、南門、迎恩門(即北門)、倉西門、鎮江門、安塞門等6座城門,城門上均筑城樓。
1916年,廣西軍政當局為治理南寧,強行拆除古城西北段部分城墻。此后,隨著戰亂、城建、拓路等原因,南寧古城墻大部分被拆除,作為護城河的壕溝也被填埋以石土。1927年9月,拆除了南門和倉西門。1936年7月,拆除位于現在邕江賓館前面的水閘門。1946年1月拆除新西門和安塞門。
所以南寧的古城墻已經被拆沒了。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修建邕江大橋時,在河堤上發現了一段長約80米、高約3米的清代城墻墻基。2005年,南寧對這段古城墻進行全面修護,并按現存城墻規格、式樣恢復東段約50米青磚外檐墻、2個馬面。維修后的城墻總長112米,高約12米。(桂15,第七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寫于2024年7月16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大樹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