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紀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當時,針對紀念碑的建立地點,開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就在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后,周總理一錘定音、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全國人民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時,在會議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政府委員投票結束戰之后,以毛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锨挖土,奠下紀念碑的基石。其中前五位分別是:毛澤東主席,朱老總(代表解放軍總司令部)、賀老總(代表一野)、粟裕(代表三野)、劉伯承(代表二野)。
在新中國的開國大典舉行的前一日,籌劃新中國成立的政協委員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了基,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解讀,那就是請來了已經犧牲的那些先烈(人民英雄)的英靈,讓他們一起來參加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來見證新中國接下來的發展壯大!
毛主席親自書寫了恭請的英靈名單:“……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這些英靈的神位,是中國人們精神上的鎮國法器、定海神針!
紀念碑奠基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被稱為“共和國第一碑”。
為了建好紀念牌,1952年5月10日、專門成立了一個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委員會主任是當時的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副主任是鄭振鐸、梁思成,秘書長為薛子正。中科院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領導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浮雕畫片所需的史料題材。
人民英雄紀念碑
紀念碑的建造,最初最核心的工作是碑心石的選擇,興建委員會為此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實地考察,通過反復對比,最后選定了青島浮山花崗巖石料。
據當時跟隨梁思成參與此工程的吳良鏞回憶:
- 全國許多地方采來的石樣,都送至清華大學材料實驗室進行質量、密度、耐酸、耐蝕性等測定。我記得在市政府的一個會議室四周,有一大排石樣整齊擺放在桌子上,最后青島浮山的花崗石以其質地、色澤入選。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了避免碑身由石塊拼接而成為“百納碑”,必須要有一定的體重與高度的碑心石來鐫刻毛主席的題字,這樣才能體現出獨特的內容。
- 最后選定在青島浮山開采重達280噸的巨形花崗石,粗加工后凈重103噸,在克服了重重運輸困難后運至北京,鑿成長14.7米、寬2.9米、厚約1米的碑心石,成材重60噸,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己近乎極限了(附帶說一句,后來在為毛主席紀念堂選材時,眾說紛紜,有人希望用水晶大理石等人造新型材料。我建議還是使用青島的花崗巖,這樣可以使紀念碑和博物館兩個主要建筑物取得協調并且器宇軒昂)。
紀念碑其他部分的選材也頗具匠心,月臺面用山東泰山灰綠花崗石,散水系周口店花崗石,甬道為昌平微黃花崗石,加上漢白玉浮雕、欄桿,再加上各種石料質地、色澤既統一而又有細致變化,工藝的嚴謹精致、一絲不茍。這些細節未必引起非專業人員的注視,但給人一種純潔、樸實的美的感受。……
還有一種說法是:經過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委員們的推薦,任務最終落到了時任委員會施工組組長陳志德的肩上。
陳志德,江蘇常州人,1940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1949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研究生院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
陳志德接受任務后,先查閱了大量資料,又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實地考察,認為青島浮山山石屬于優質的花崗巖,其石英多而云母較少,耐風化,石質較為堅硬且顏色素雅,最為符合建設紀念碑石材的要求。同時,青島有鐵路通往北京,距離北京相對較近,經綜合考慮,委員會最終確定了將青島浮山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開采山體的方案。
青島浮山
值紀念碑建成揭幕67周年之際,如去和大家分享一下紀念碑碑心石的胚料從開采到運抵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過程。
紀念碑的碑心是采自青島浮山的一整塊花崗巖。這塊花崗石的采運工作歷時7個半月,從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從開采到運輸共計7116名工人參與其中。在中國建筑史上極為罕見。
最初,青島市人民政府接到采石運輸任務后,成立了由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青島交運集團前身)及其下屬的山東省青島市搬運公司、浮山料石總廠(青島市浮山第一石場)、臺東區公安分局、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等單位組成的大料搬運委員會,并確定由下屬的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運輸隊來完成這個光榮任務。
首要任務是挑選主體碑石,料石廠廠長王文健找來廠里最富有經驗的兩名老石匠王忠禹、朱培成,在浮山進行地毯式搜尋,他們幾乎把山頭翻了一個遍,終于在第三天達成共識,最后選擇了浮山的大金頂。
接下來,運用一種被稱作“水漫金石”的辦法驗證了石頭的成色,確定下開采的具體地點。具體辦法是:工人們從山下挑水到山上,將水一遍遍潑在大石頭的表面,檢查石頭是否有裂紋存水、是否平滑;這樣用水檢驗,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細小裂紋也觀察出來。經過一天不停地潑水和觀察,兩位老石匠才最終確認這是塊好石材。
1953年4月11日,在浮山東南麓的半山腰的大金頂一帶開始了石料的開采。可是由于石料太大,陳志德從南京、上海等地請來了十幾名專業人員無計可施。當時,在嶗山腳下有個村子叫清石峪,村里有個老石工叫李開山,民間稱其為“石神”。李開山被請到來到現場,決定采取“悶炮炸石法”。
他選定一處完整的石壁,在上面用黑炭筆畫出一塊長15米、寬3米的待采石胚,沿著長方形石材的四條邊緣線,鑿了40多個炮眼,控制好炸藥的放入量,進行了第一次引爆。
結果,石胚只有兩邊被炸出了裂隙,與巖壁脫離,另兩邊仍未脫離。由于“悶炮炸石法”只能使用一次,如再次使用會對石胚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所以施工組商討后決定使用決定用“螞蟻啃骨頭”的方法取出石材。
青島浮山大金頂
施工現場
運輸碑心石下山的場景
具體就是,根據石坯的尺寸,在巖石荒料四周挖出5米多深的槽,并將外圍部分處理完全,使碑石凸顯出來,然后在石料的底部每間隔0.4米左右的距離,用鋼釬打上通孔,橫貫底部。
接下來,在石料長邊兩邊對向鑿出8個置放千斤頂的窩翕,并在其中放置一個200噸的千斤頂。一切準備就緒后,8個千斤頂從兩邊同時給予壓力,然后在橫貫孔中鑿進上寬下窄的楔子,幾十名工人持重錘對這幾十個鋼楔加壓,同步捶擊。
經過數月的努力,1953年7月,終于開采出了大石料。當時的荒料尺寸是: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以上。巨大的碑心石坯體完整地從山巖上剝離出來后,進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后,重量減至280噸。
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怎么把它弄下山去呢?好在大金頂所在的坡面坡度較緩,施工組決定采用杠桿原理,將大料石抬起、架空,用鋼絲繩將石板纏牢。然后,在山坡上鋪設道木和鐵軌,在山坡、山腳都掛上鋼索和絞磨。最后,兩端各由幾名年輕力壯的工人牢牢把住,一點點收放鋼索。
在統一指揮下,碑心大石便順著鐵軌緩緩下滑。運到半山腰的石料場時,又進行了第二次加工,重量減為102噸。此時的尺寸是: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
接下來,就是要把石坯從料石場運到青島的大港貨運站,中間有大約有15公里,所經之地大多為丘陵,需要經過1座山嶺、4個村落、十余處橋梁,以及市內交通最繁華的街道。要把這塊巨石搬運到大港,幾乎難于上青天。
1953年7月20日,山東省委為此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商討解決大石料的運輸問題。據青島市檔案館檔案記載,當年青島為早日完成運輸任務,決定以原湛山大路(今香港路)為基礎進行改建,有兩種備選方案:一種是修建一條臨時道路用于運輸,投資為217.7萬元;二是修建一條永久性道路,預算投資為360.8萬元。最后采納了第二種方案。
運送碑心石的火車
陳志德
方案確定后,來自鞍山的一個老起重工提出了一種最古老的辦法來運輸這塊巨石——“滾杠”(滾木運石)。首先,施工隊以松木作為枕木,上面鋪上鋼管。為確保碑石在拖運過程中不至于與鋼管摩擦過大而導致破裂,施工隊又在鋼管上墊了四根寬約半米的木頭,上面又安放了一層厚鋼板,鋼板上又墊上一層木板,制作出來了一個用于承接碑石的底座,然后用了一天的時間用千斤頂將碑石放了上去。
8月29日搬運工作正式開始,運輸過程中,修路隊在前方開道,運輸隊員在中間負責照看石胚,兩邊由民警和民兵護衛;到了晚上,隊伍就地露宿。運輸隊所經之處的村民非常配合,紛紛讓路,市區民眾也主動為運輸隊送水送飯,漿洗衣服。這個場景成為了當時青島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經過30天的努力,石胚于9月27日安全到達大港貨運站,成就運輸史上的經典。可是等到要上火車時,又遇到了難題:施工組負責人陳志德的多方協調,才爭取到的一輛運力90噸的火車,根本拉不動這個102噸的大家伙!
為此,工作人員再次給大石料第三次“瘦身”,石料中間厚度改為87厘米,兩端厚度改為79厘米,重量減到94噸。就這樣,一輛掛了4節車廂的專列,沿著青島石油公司的運輸專線,以20公里每小時緩緩駛向北京。半個月之后的1953年10月13日,運石碑的專列抵達了北京西直門火車站,朱德總司令親自帶隊前來迎接!
接下來,青島起重工人們又用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隨后,紀念碑的設計施工團隊,再次對大石料進行精細打磨。到了最后雕刻時,石料的重量已瘦身成大約60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