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白,灼灼其華
廖 鷗
春意藏,夏初長。迎著暮春清晨溫熱的風,我踏上了尋訪趙一曼的路。在這片被革命熱血浸染的土地上,趙一曼的名字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歷史的天空。她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是堅定信念與無畏勇氣的象征。
坐上車,我滿懷著期許與敬佩之心。一路上,窗外的風景如畫卷般展開,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金黃燦爛,遠處的山坡郁郁蔥蔥,偶爾點綴著幾株孤獨卻挺拔的樹。然而,我的思緒早已飄向了即將見到的趙一曼,眼前仿佛已經浮現出她的英勇形象。車緩緩駛向目的地,太陽漸漸升起,將白云驅散,獨自點綴著蔚藍的天空。刺眼的光使我不得不將眺望的目光收回,閉上眼睛,趙一曼年輕自信、目光堅定的臉龐便浮現在腦海中,我不禁想要探尋她目光中的奧秘。
車到站停靠,我勉強睜開眼,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沉靜的雕塑。雕塑家將時間凝固在她二十一歲的某個瞬間:右手攥緊書脊,左手懸在風中,仿佛隨時要抓住飄散的傳單。陽光正從她揚起的下頜攀爬,給冷硬的金屬鍍上血肉的溫度。而這座散發光芒的雕塑,正是我要尋的——趙一曼。
趙一曼故居(圖源:三江翠屏)
只匆忙一眼,便隨著眾人向上走去,被翠綠簇擁著的石梯,載著我們去往一座莊嚴的建筑。再一抬眼,“趙一曼故居”幾個蒼勁有力的字赫然在目。到了,終于到了,一行人徘徊在門前,左右環顧。恍惚間,兩棵高大的樹木闖進我的眼睛,我抬頭,看著眼前這兩棵粗壯茂盛的楨楠樹,在這綠色環繞的建筑中尤為突出。這不由得讓我聯想到一曼,在那個動蕩不安、風雨如晦的年代,她何嘗不是在一群人中敢為人先、走在革命的最前沿的先鋒呢?
當我的腳步踏進故居,站定,撲面而來厚重的歷史氣息。這座古老的建筑,承載了趙一曼一生的軌跡。我在屋里四處游蕩,起初充滿好奇,后來,我被那些鐫刻的文字吸引駐足。密密麻麻的文字,一塊一塊兒的展板,留存的是趙一曼短暫卻輝煌的一生。我才懂得“一曼”的“一”原是“一心一意,一生革命”。在這些安靜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個一腔熱血,敢于和封建禮教抗爭,堅貞不屈的革命英雄——趙一曼。我向前走著,忽然像是有什么東西想要抓住我一般,我側過頭,看到了一方小小的窗戶,透過窗戶,我看見了對面的別樣風景,在滿山翠綠中,零星的一抹白格外突兀。我不知道是什么樣的花,但我知道,在一片綠色中展現自己,便是獨特。那抹白在山風中顫動,將滿目蒼翠刺出一個覺醒的缺口。
走出幽靜的故居,陽光依舊耀眼,溫熱的光慢慢爬上屋脊,為這座清冷的建筑鍍了一層金。風掠過楨楠樹的枝梢,沙沙聲里混著展館內解說詞的回響。那抹白仍在視網膜上灼燒,而掌心的陽光已化作無形的火種——當我們帶著新生的光走出歷史現場,每個腳印都在續寫未完成的詩行。
趙一曼的精神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在那個黑暗的年代,她以柔弱之軀,扛起了民族的大義,為了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她的英勇事跡和堅定信念,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困難。我們應該以她為榜樣,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沿著石梯返回,身后的故居目送了前來尋路的人們,抬頭看向風中的楨楠,也好似在跟我們告別。我無法長久地駐足,只得繼續趕路。再次來到那座雕塑前,陽光依舊傾灑,仿佛是上天也不舍得讓她的光輝黯淡。望著手握新書的她,內心也受到了某種鼓舞,腦海又浮現了滿山翠綠中的那一抹白,陽光也照到了我的身上,或許,不止陽光,還有那穿越時空的革命精神,將永遠照耀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廖 鷗(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2023級2班,書劍創意寫作工坊成員)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