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27日訊(記者 張芃芃)近年來,“文博熱”持續升溫,博物館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窗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文博翻譯質量參差不齊、標準不一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針對這一現狀,4月24日,中國翻譯協會于2025年年會期間發布了《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后稱《規范》)。這一團體標準的出臺將提升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的一致性與專業性,增進國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
《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由中國對外翻譯有限公司牽頭起草。4月24日下午,在年會“推進文博翻譯標準化規范化助力文博工作‘走出去’”專題交流中,《規范》起草組成員、中譯語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翻譯羅洪燕就標準的編制原則和亮點進行了解讀。
圖為羅洪燕在年會 “推進文博翻譯標準化規范化助力文博工作‘走出去’”專題交流中進行分享 (張芃芃 攝)
據羅洪燕介紹,標準制定的核心原則是學術準確性、文化敏感性、實用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在歷史背景信息方面,《規范》明確了朝代稱謂、公元紀年、貴族頭銜、姓氏名、古行政區劃等五大類信息的譯寫標準。
在古墓、遺址和建筑群部分,《規范》起草組參考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機構的文獻、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筑史》等英文權威著作,對核心術語的譯法進行了提煉和歸納。
在博物館藏品方面,《規范》確立了簡練、準確、避免信息過載的翻譯原則,對陶器、青銅器、玉器、瓷器和書畫作品名稱英譯逐一進行了說明。
在非遺領域,《規范》列舉了不同應用場景下的翻譯策略,并對 “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等核心術語的譯法進行了梳理。
圖為《中國文化遺產領域英文譯寫規范》(張芃芃 攝)
《規范》總結了文博領域的四大翻譯策略,分別是音譯、意譯、音譯+意譯和文化注釋,羅洪燕認為,其中的關鍵在于如何平衡文化原真性與跨文化溝通。
在不斷強調文化自信和話語體系建設的今天,音譯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音譯保護了文化原真性,賦予事物獨一無二的文化標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音譯不應成為文化溝通的常態,不能以保護文化原真性為理由,簡單粗暴地采用音譯策略,而犧牲有效的溝通。很多文物名稱涉及對材質、形狀、特征和裝飾工藝的描述,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意譯才能實現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鑒于兩種策略各有優勢,“音譯+意譯”也是文博領域常見的翻譯策略,特別是在翻譯文物體系類別時。例如將“玉璧”譯為“jade bi ritual disc”,玉鉞譯為“jade yue ceremonial axe”,這樣既給文物貼上了專屬的文化標簽,又對其進行了解釋說明,有助于跨文化理解。
最后,羅洪燕表示,在選擇翻譯策略時的種種考量和權衡,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在傳承中實現對話,在對話中體現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