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南亞次大陸,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火藥味。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一場恐怖襲擊,像扔進火藥桶的火星,瞬間點燃了印巴兩國積壓70多年的仇恨。印度海軍最先進的維克蘭特號航母帶著驅逐艦、護衛艦組成的打擊群,殺氣騰騰地逼近巴基斯坦海岸300海里處,米格-29艦載機掛載的空對地導彈直指卡拉奇港;巴基斯坦則在阿拉伯海劃下禁飛禁航區,試射可攜帶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將核按鈕頂在了印度腦門上。這不是演習,而是兩個核大國實打實的軍事對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克制"呼吁,在雙方不斷升級的武力展示中顯得無比蒼白。
這場危機的導火索,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帕哈爾格姆鎮的槍擊事件。3名武裝分子向游客掃射,造成26人死亡,其中包括印度海軍中尉和情報官員。印度政府連調查都沒做,直接將黑鍋扣到巴基斯坦頭上,宣稱襲擊者是"巴方支持的恐怖組織"。莫迪政府的報復措施堪稱瘋狂:暫停執行1960年簽訂的《印度河用水條約》,切斷巴方77%的農業灌溉水源;關閉印巴唯一陸路口岸阿塔里,中斷年貿易額4.5億美元的通道;驅逐巴駐印軍事顧問,縮減外交人員規模。更要命的是,印度陸軍向克什米爾增派3個山地師,部署"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空軍的蘇-30和陣風戰機在邊境晝夜巡邏,模擬對地攻擊。
巴基斯坦的反擊同樣強硬。巴軍方宣布進行地對地導彈試驗,在阿拉伯海設立禁區,對印度關閉領空,任何進入巴方雷達探測范圍的印軍飛機都將被視為敵對目標。巴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拍桌子:"印度想用水資源發動戰爭?我們奉陪到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巴基斯坦的牌其實不多。雖然空軍有殲-10CE和梟龍戰機,配合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在體系作戰上占優(2019年印軍空襲失敗就是吃了這個虧),但陸軍裝備老舊,海軍更是被印度航母戰斗群封鎖在港口。一旦進入消耗戰,巴方的經濟和后勤根本扛不住。
印度這次的軍事部署堪稱大手筆。維克蘭特號航母搭載的米格-29K艦載機作戰半徑達850公里,配合空對地導彈,足以覆蓋巴基斯坦沿海城市。印度媒體更是夸張地宣稱,這艘國產航母的部署"標志著戰略轉變",要確保阿拉伯海的航道安全。但軍事專家指出,維克蘭特號其實是個"半成品"——2022年服役時雷達和阻攔索都沒裝齊,艦載機起降訓練至今磕磕絆絆。印度陸軍的"陣風"戰機雖然先進,卻連射程150公里的流星導彈都沒配上,只能用50公里射程的MICA導彈充數,對上巴方的殲-10CE和PL-15導彈,超視距空戰根本占不到便宜。
最危險的還是核陰云。巴基斯坦試射的地對地導彈明確具備核打擊能力,而印度的"烈火"導彈射程覆蓋整個巴境。雙方前線部隊都進入最高戰備狀態,稍有摩擦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聯合國安理會緊急開會,卻拿不出實質性方案,只能重復"克制"的陳詞濫調。中國作為南亞的重要鄰國,已經通過外交渠道向雙方施壓,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同時呼吁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但印度顯然想把中國拉下水,主動向中國大使通報情況,暗示中方施壓巴方。這種小聰明在大國博弈中根本行不通,中國的立場很明確:不選邊站隊,但絕不能讓南亞成為新的戰爭策源地。
這場危機的本質,是印度想借反恐之名重塑南亞秩序。莫迪政府上臺后,通過廢除克什米爾自治地位、擴建定居點等手段強化控制,這次襲擊正好給了他們"清算舊賬"的借口。但巴基斯坦絕不會坐以待斃,核威懾是他們最后的防線。雙方的軍事對峙已經到了臨界點,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發滅頂之災。對于國際社會來說,現在不是隔岸觀火的時候,而是要像中國主張的那樣,搭建對話平臺,推動印巴回到談判桌前。畢竟在核戰爭面前,沒有贏家,只有同歸于盡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