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航天日活動在上海開幕。作為我國航天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會,本屆航天日活動聚焦“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展現中國航天科技服務全球、普惠民生的使命擔當。中國太保作為官方合作伙伴,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專業優勢,針對主場活動定制綜合保障方案,提供全方位風險保障及專業服務,為航天日活動保駕護航。
中國太保不僅將專業的風險保障延伸至浩瀚太空,為中國航天的一次次壯麗騰飛保駕護航,更將來自星辰的“天眼”——衛星技術,巧妙地引回地面,賦能自身的風險管理,開創性地豐富了前沿科技的商業應用圖景。
護航星途:中國太保為中國航天注入“定心丸”
中國太保自1991年成立以來,便始終與中國航天事業同頻共振,以保險力量為每一次探索保駕護航。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太保參與承保亞太通信衛星等國際項目。1995年亞太二號衛星發射失敗后,在50天完成1.62億美元賠付,比國際慣例提前50天,賠出了中國太保的信譽,確立了中國太保的市場地位。
1997年,作為中國航天保險聯合體(CAIP)核心成員,中國太保為長征系列火箭及風云氣象衛星等國家重器提供保障。2004年,中國航天保險市場邁入商業化運作新階段,中國太保首席承保風云二號C衛星發射及在軌險,開啟了市場化運作后的首次嘗試。自此,中國太保在航天保險領域的服務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累計提供風險保障高達65億元人民幣。
面對蓬勃發展的商業航天,中國太保以創新產品支持民營力量:獨家承保快舟火箭12次發射;為星河動力“谷神星一號”、藍箭航天“朱雀二號”提供發射險及責任險;首席承保“吉林一號”星座“一箭41星”等高難度組網任務,覆蓋商業衛星全生命周期風險。
天眼賦能:衛星科技重塑保險風控版圖
中國太保創新運用衛星技術,突破傳統保險邊界,構建了“空天地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依托衛星遙感與GPS定位,實現大型工程全周期動態管理:承保前評估選址風險,建設中監控工程隱患,災后快速生成損失圖譜。
針對部分地區因資源開采或地下工程施工引發的地面沉降難題,創新引入DInSAR技術,以毫米級精度監測地表形變,構建“衛星遙感+地面監測+BIM模型”三位一體網絡。在軌道交通項目中,該技術成功預警隧道沉降對周邊建筑的影響。通過將航天技術深度植入保險場景,中國太保實現從“風險承擔者”到“風險管理者”的跨越,將這一原本主要應用于科研測繪領域的技術,成功轉化為創新的商業風險管理工具。
面向未來,中國太保將以“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保險金融服務集團”為目標,在科技與金融的交匯點上持續開拓,為中國航天事業提供更堅實的風險保障,并持續探索衛星技術賦能百業的無限可能,以創新實踐書寫“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融合篇章,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