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啟史上最強的產品和科技攻勢
隨著新能源勢力的崛起,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車市的風向標。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銷售和市場營銷的蓋森每次來到這片汽車熱土,總會被深深觸動。他感慨道,這里的一切——從年輕活力的客戶群體,到層出不窮的數字化創新,再到激烈的市場競爭,都給他以及奔馳帶來無盡的靈感與前進的動力。
蓋森熱愛運動,尤其是競技體育。在充滿競爭的中國車市,他找到了運動場上的感覺——不斷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面對這樣一個新品與新技術都快速迭代的市場,奔馳有自己的應對思路和邏輯——推出符合新一代消費者真正需求和奔馳嚴苛造車標準的下一代豪華代表作。
上海車展期間,奔馳攜手全品牌28款車型亮相。其中,全新純電長軸距CLA是奔馳在上海車展的最大亮點,技術配置全面升級。作為MMA平臺首款國產車型,全新純電長軸距CLA揭開了奔馳在華智能豪華電動化的新篇章。
這款車被稱為史上最智能的奔馳汽車,搭載了奔馳全新自研的MB.OS架構,其中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功能域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具備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能力,比如高速導航輔助駕駛、城市道路輔助駕駛、自動泊車等功能。引入豆包AI大語言模型后,車機系統可以識別說話人的不同情緒,并給予相應反饋。
提升駕乘體驗同時,奔馳也在努力將智能化應用于降低能耗領域。
基于800伏電氣架構,全新純電長軸距CLA在CLTC工況下續航里程可達866公里,這個水平在業內屬于頭部梯隊。百公里能耗僅10.9kWh,充電10分鐘可補能370公里,補能效率也不差。
追求智能化的同時,奔馳也在堅持自己的造車原則——安全底線。即便中國市場新車迭代的速度逐漸加快,奔馳依然堅持“安全為先”的第一原則,每輛車必須經歷180多次實車碰撞測試,以及15000次的仿真模擬測試。
奔馳正在用自己的“奔馳標準”,詮釋智能電動時代什么才是真豪華。
全新純電長軸距CLA可視作奔馳迎接下一個賽段的全新開端。從這款車開始,奔馳將在中國市場開啟一輪強大的產品和科技攻勢,計劃到2027年發布7款中國專屬車型,覆蓋從入門到高端的全細分市場。
在2025梅賽德斯-奔馳品牌科技日,除了全新純電長軸距CLA,奔馳還拿出了重新定義MPV市場的Vision V概念車,展現了奔馳關于下一代產品的思考。蓋森直言,能夠從它身上看到2026年推出的量產車型的影子,特別是VLS,這將是奔馳全球和中國研發團隊共同設計打造的豪華MPV,具備很多中國專屬元素,也將是奔馳將MPV市場梳理得更細分的一款車型。
02、深耕中國,奔馳的“第二故鄉”戰略
2005年,第一輛國產奔馳汽車在北京奔馳工廠下線,這是奔馳在中國開啟本土化生產的開端。在當時,沒人能預知這個德系豪華品牌將在中國市場掀起怎樣的風浪。
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已經成為奔馳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官方數據顯示,有超過930萬中國用戶注冊了奔馳APP的數字賬戶——不限于奔馳車主,更廣泛的中國用戶群體正在了解奔馳、走近奔馳。
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奔馳正努力將自己的根系向深處延伸。
兩年前,奔馳率先在業內提出了“油電同智”的產品路線,打破“智能化是電車專屬”的刻板印象。目前,北京奔馳工廠的生產線能夠兼容燃油車與電動車生產,這種“油電共生”模式為其他傳統車企轉型提供了范本。
何以繼續深耕中國市場?融合中國速度與奔馳標準,是奔馳面對新時代新挑戰給出的回答。
一方面,加強本土研發。中國研發已發展為奔馳在德國總部以外,覆蓋領域最全面的研發網絡。在上海、北京兩地,奔馳構建了雙城研發中心的“創新雙引擎”,成為新一代產品有力的技術源泉。比如,E級車的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從立項到交付僅12個月,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全新純電長軸距CLA所搭載的全新自研MB.OS架構,其中智能座艙、輔助駕駛功能域都是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
另一方面,為了加速智能化進程,奔馳選擇與優秀的中國企業合作,這一現象折射出海外車企與中國科技深度協同的行業趨勢。目前,奔馳已經與寧德時代、字節跳動等頭部企業達成了合作。
更深層次的變化是,產品開發的核心邏輯也轉變了。過去,海外車企的產品研發往往由國外團隊主導,決策過程冗長且復雜,導致對中國市場的響應速度遲緩,錯失了許多市場機遇。如今,這一模式已被顛覆,“東方研發,全球賦能”的新理念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外資車企。據了解,奔馳長軸距GLE SUV新車型將首次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帶來中國專屬的舒適體驗和先進智能科技配置。
過去,奔馳已經在中國市場投入了上千億資金,未來,奔馳還要繼續加大在中國的投入。去年,奔馳宣布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在華投資超140億元人民幣,用于陸續投產中國專屬的全新純電長軸距CLA、長軸距GLE SUV新車型,以及基于VAN.EA平臺打造的全新豪華純電MPV。
03、應對內卷,奔馳堅持長期主義
中國已經連續多年蟬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去年銷量突破了3000萬輛,新能源滲透率連續多月突破50%。L2級輔助駕駛技術的滲透率在2024年上半年也突破了55%,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超過65%。技術迭代和消費者需求的雙輪驅動,為車企創造了更大的增長空間。
這組數據令蓋森忍不住感慨,“中國今日之動向正是全球(車市)未來發展的風向標”。奔馳也在以更嚴謹的態度,審視著這個全球最大、競爭最激烈的市場。
輔助駕駛無疑是近兩年車企瘋狂內卷的方向,但一味追求進度,有些動作難免變形。過于夸張的話術的確可以制造市場聲量,卻容易讓人忽略背后的安全隱患。
面對眼下中國市場上,卷生卷死的輔助駕駛大戰,奔馳有自己的態度。
蓋森將中國市場的競爭視為一場“馬拉松”,強調要以長期耐力應對市場發生的波動,反對急功近利的短期策略。
除了上文中提到近乎嚴苛的碰撞測試標準,奔馳內部還設有“安全委員會”,確保產品層面具備足夠的安全冗余,溝通層面具備實事求是的準確性,盡可能避免產品隱患和客戶誤解。
在輔助駕駛領域,早在1986年,奔馳就通過了“普羅米修斯計劃”啟動自動駕駛研發。但無論是在研發、測試、量產,還是營銷方面,奔馳都保持著嚴謹審慎的態度。比如,奔馳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開城節奏,是“測一城,開一城”,要在確保充分實地測試的前提下陸續開放,絕不讓用戶做“小白鼠”。
奔馳是“反向虛標”的實誠人,即使做到了100分,卻寧愿只說90分,甚至80分。奔馳堅持技術冗余與安全驗證,拒絕為短期市場熱度犧牲長期口碑。
目前,有不少新能源玩家正在向高端市場進軍,它們以顛覆性的技術、激進的定價策略、全新的產品定義,讓中國汽車市場一度陷入價格戰的泥潭。
但在快與慢的平衡中,奔馳選擇為豪華注入長期主義的底色。
蓋森將奔馳比喻為一個十項全能型的運動健將,樣樣都強。在設計、工藝、安全、智能等維度要全面均衡,而非單一項目有突破。
構建產品、品牌、服務穩定的三角模型,是奔馳傳遞豪華本質的體現。
在中國,“奔馳標準”也體現在服務層面。奔馳將工匠精神注入服務體系的毛細血管,從入門技師到系統內最高階的診斷專家,需要經歷上千小時的培訓課程、5000臺實車操練,整個過程大約需要9年。經過這樣嚴苛的養成體系,造就了奔馳在華系統內超過870位頂級技師,為所有奔馳用戶提供專業的售后服務。
這種對長期主義的追求,同樣體現在與經銷商的合作關系中。市場好的時候,雙方走得比市場快一點,市場不好的時候,退得比市場慢一點。尤其是在當下市場艱難的情況下,少犯錯就能贏到最后。
盡管中國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狂奔,但奔馳有自己的節奏和準則。以更長的維度去觀察這場造車馬拉松,時間會給出答案。
作者 |楊十二,編輯 |新言,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本內容來自財經天下WEEK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