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礦工蒲焰:從懵懂新人到技術能手
金昌日報記者 楊蓉 胡吉紅
巷道幽深、機器轟鳴,在金川集團鎳鈷股份有限公司二礦區1000米中段采礦三工區所轄盤區,司機蒲焰頭戴安全帽,駕駛著巨有龐大身軀的鑿巖臺車,一步一步前進……
蒲焰,金川集團鎳鈷股份有限公司二礦區采礦三工區采礦班班長。十余年來,他刻苦鉆研提升技能,孜孜不倦創新奉獻,以精湛的技藝、拼搏的精神和優異的成績,實現了從平凡到非凡的蝶變。
2008年,21歲的蒲焰來到祖國鎳都金昌,成為金川集團公司的一名礦工。
“剛開始下井什么都不懂。記得有一天,師父讓我去拿錨桿,我連錨桿是什么都不知道,后面才知道是鋼筋,俗稱的錨桿。”蒲焰回憶道。
隨后,礦區給蒲焰安排了鑿巖臺車司機的崗位,昏暗、悶熱、潮濕的井下作業現場,讓蒲焰和許多年輕職工望而卻步。
“我看著作業現場,都不想干了。”初次見到12米長的鑿巖臺車時,蒲焰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本以為鑿巖臺車操作與汽車無異,然而實物一展,蒲焰便徹底懵了。每天看著師父嫻熟精確操作鑿巖臺車,他心里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這個“變形金剛”的駕馭者。
巷道縱橫交錯、路面高低不平,在巷道中駕駛鑿巖臺車,一不小心極易發生磕碰和翻車事故。
“聽說那臺設備價值幾百萬,剛開始操作時,我手心都出汗了。”面對四周都是巖石的陌生工作環境,蒲焰有些手足無措。
為盡快適應新的崗位,蒲焰不僅工作中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業余時間更是想方設法搜尋鑿巖方面的技術資料進行詳細研讀。經過反復琢磨和向師父們虛心請教,他憑著一股子拼勁,克服各種困難,成功駕駛鑿巖臺車圓滿完成了任務。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還要精一行,我不僅要把東西學透,還喜歡琢磨如何提升工作技能,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改進,蒲焰逐漸掌握了一套適用于鑿巖臺車的布眼方法,臺車操作技術突飛猛進。
鉆研,源于熱愛。蒲焰的精湛技藝贏得了廣泛認可,在甘肅省百萬職工大比武中榮獲第一名,他也成為了技術過硬的特級技師。2013年,年僅26歲的蒲焰因工作卓越擔任班長。
單炮進尺是衡量采礦作業工藝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提高單炮進尺,不僅能縮短鑿巖的時間,降低炸藥單耗和勞動強度,還能大幅提升經濟效益。
“如何提高單炮進尺,那些年我做了很多實驗,單楔形掏槽、雙楔形掏槽,還有電子雷管的起爆等,我們每作業一炮都要進行回看,看一看爆破的礦堆和進尺,還有幫面的成型如何。”經過不斷總結與優化,“375工作法”誕生了,這一操作法形成了行業領先技術,并榮獲甘肅省職工先進技術操作法一等獎。
幾年來,蒲焰帶領班組實施“375”工作法,平均單炮進尺由最初的2.2米/炮提升至現在的3.1米/炮,爆破效率提高了14.3%。
“375”工作法在全礦推廣使用的5年間,二礦區累計節約成本2917.65萬元,以“375”工作法為核心的《提高外包回采進路單炮進尺》QC課題也榮獲甘肅省職工科技創新特等獎。
因為在工作中愛琢磨,且琢磨出了名堂,蒲焰又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以他姓氏命名的“蒲氏工程質量五步控制法”。這一方法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回采進路工程質量,使得工區所轄盤區連續多年被金川集團公司評為標準化樣板盤區,成為了礦區的一面旗幟。
三年前,蒲焰的工作崗位從鑿巖臺車司機轉為了安全員,主要負責回采盤區的安全工作和工程質量。不管崗位怎么變,他的工作態度始終如一,他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止。
“我在二礦內部開了培訓班,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年輕職工,還在職工培訓中心錄制了礦山井下無軌設備技能提升課程,方便青年職工平時的學習。”如何更好地將自己的絕活傳給年輕人,蒲焰認為,做好“傳幫帶”,既要傳承業務技能,更要傳承職業精神。在他的培養下,150余名鑿巖臺車司機脫穎而出,已成為礦區工作骨干。
灑水降塵管網的設計安裝、單炮進尺的提升、不同條件下的爆破參數設定……蒲焰說,這些都是他未來三年要研究的主要課題。
從一名不知錨桿是何物的懵懂新人,成長為了一名技術能手,千米井下就是他施展才華的舞臺。蒲焰用青春書寫著奮斗,用汗水演繹著靚麗人生,實現了自己的工匠夢。
來源:金昌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